上至事關國家發展的衛星雷達、航空航天,下到與百姓生活相關的食品機械設備、醫療器械、汽車、手機,甚至智能兒童玩具,智能
傳感器的研發制造正成為我國智能制造領域一塊越來越重要的“拼圖”。
傳感器是一種應用型的技術,只有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發揮效果,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智能傳感器成為了一種新的市場需求。智能傳感器具有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與傳統傳感器相比,智能傳感器的特點是精度高、高可靠性、強適應性、性價比高等。
目前國內智能傳感器市場中,本土企業競爭力較弱,跨國公司占據了87%的市場份額。不過,中國智能傳感器產業生態也趨于完備,設計制造,封測等重點環節均有骨干企業布局。
為推動智能傳感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重點謀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未來發展進行產業布局,加速形成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安徽省蚌埠市高位推動中國(蚌埠)傳感谷建設。
“傳感谷”按照“一谷三園”產業集群的總體布局,“三園”即中央創新園、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科技孵化園。中央創新園打造智能傳感器產業的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于一體的全產業鏈;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打造MEMS產品設計、制造、封裝到篩選、補償、測試及應用的全產業鏈研制生產基地;科技孵化園打造智能傳感器初創型企業的孵化和加速器,側重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成長培育。
蚌埠市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政府投入和引進社會資本投資總計約100億元,吸引國內外傳感器及物聯網200余家優勢企業在傳感谷形成產業集聚,目標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成為以智能傳感器及物聯網產業為主導,集傳感器產業領域的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于一體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區。
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落地,日益龐大繁雜的數據需求將使傳感市場急劇放大,從原來幾十億的傳感總量擴大至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顆的傳感總量規模。從設備監控、系統監測、到工業
自動化控制以及生產生活方方面面,都不能缺少各類傳感器的使用。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1472億元,同比增長13.2%,近5年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預計到2021年,我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或將突破2000億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