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來“冬至”,標志我國迎來“數九寒天”。冬至位列“八節”之末,歷來備受重視,自古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從飲食習俗來看,冬至這一天,全國各地準備的美食也各有不同,有水餃、湯圓,也有米團、年糕、糍粑、粉湯、冬酒釀、冬至面......但總體上來看,在北方餃子為主,而南方則是湯圓。
冬至,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許多地方都認為“冬至大如年”,它在人們心中可屬C位。今日,關于“冬至美食地圖”的話題登上了熱搜。從飲食習俗來看,冬至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南方在這一天有祭祖、宴飲的習俗,會吃湯圓、米團、長線面等。這一天,除了北方的餃子和南方的湯圓外,還有山東滕州有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寧夏銀川冬至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臺州人吃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姑蘇地區人家在冬至夜喝冬釀酒;杭州人冬至吃年糕,而且三餐各不同;合肥的冬至面。還有江南的赤豆糯米飯等等。
從總體上來看,云南、福建、浙江、江蘇以及兩廣地區則都處在“甜甜蜜蜜湯圓區”。而北方地區多以水餃等面食、湯面餐食為主。談及水餃和湯圓,大多數并不陌生,一個滿口湯汁且嚼勁十足,一個軟糯香甜,滿足不同消費者風味口感需求。隨著冬至來臨,超市、便利店、商店里的速凍水餃、速凍湯圓成了緊俏貨。
以前,水餃、湯圓大多以手工制作為主,現如今,水餃、湯圓實現了自動化、機械化作業。據了解,某食品企業引入五條水餃生產線,從食材處理、和面、拌餡,到成型、速凍、稱重、包裝等數十道工序實現流水線作業,不僅提高了效率和產能,每天能生產超過200噸水餃,同時還減少人工帶來污染等問題,保證消費者吃的放心,吃得健康。
而湯圓是利用傳統制作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而制成的工業化產品,經過原料處理、調制面團、包餡、搓圓、裝盤、速凍、包裝等多道工序,既保留了湯圓產品原有風味,又提高了湯圓生產效率,提高產能。其中,搓圓環節的自動化水平的提升,自動搓圓機的使用,減輕人工搓圓勞動強度,減少用工成本,保障湯圓安全又衛生。
在消費升級,以及健康飲食逐漸增強的大趨勢下,加上近年來在人工紅利逐漸減弱,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推動下,水餃、湯圓正朝著高度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生產大步邁進,不但促進產量提升, 確保穩定各地市場供應,而且減少人工帶來衛生等問題,提升產品品質,帶動中國水餃、湯圓食品行業跨越式發展,有力的支撐了產業換擋升級之路。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