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消費升級,國內居民對生鮮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生鮮市場得到快速成長。對于生鮮產品而言,產品質量控制非常重要,生鮮電商的關鍵在于保住這個“鮮”字。現如今,冷鏈物流的不斷成熟進一步完善了生鮮市場的供應鏈,生鮮產品質量得到保障。
根據某咨詢機構的數據顯示,國內生鮮行業市場正在飛速成長。自2013年以來,國內生鮮市場規模一直保持著6%以上的增速,預計在2020年產業規模或將達2.16萬億元。此外,市場需求也在刺激產業進一步發展,據了解,國內消費者的生鮮購買力平均為每周3次,高于2.5次的平均值。
不難發現,國內生鮮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而在欣欣向榮的生鮮市場背后,冷鏈物流豬呢個在為產品質量“保駕護航”。冷鏈物流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隨著其優勢的不斷發掘,冷鏈物流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而政策的出臺,也為冷鏈物流產業帶來利好。據悉,2017年~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安全委員會、工信部、公安部等20余個國家部委出臺了15部涉及冷鏈物流產業的政策規劃。政策包括《關于開展供應鏈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通知》等,將冷鏈物流產業作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
但面對日益擴大的市場規模,企業在布局冷鏈市場的同時,也將會面臨冷鏈物流市場的各種挑戰。對于生鮮電商來說,冷鏈系統斷鏈非常致命,它不僅會造成高損耗,還會帶來食品安全隱患。因此,相關建設企業要加大冷庫、冷鏈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冷鏈布局,避免運輸環節出現斷鏈。
例如冷庫,據統計,2019年全國冷庫容量為4600萬噸。倉儲規模雖有增長,但相對于龐大的市場需求仍有限,并且冷庫的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狀況。冷鏈建設企業在進行建設時,要從運輸線路進行分析,建設冷庫時,不僅要考慮倉儲規模,更要考慮其布局合理性,滿足運輸需求的同時降低運輸損耗。
此外,冷鏈物流的自動化程度也亟待提升。國內部分冷庫仍存在人力運行的情況,耗時耗力,拖延了運輸效率。而部分先進冷庫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冷庫內配備了封閉式站臺、升降式裝卸平臺、碼垛機器人、自動傳輸鏈等自動化設備,降低了冷鏈物流中的人工成本,提高運輸質量。
隨著電商的強勢崛起,生鮮產品進一步滲透中國消費市場,而冷鏈物流則成為生鮮企業背后的支撐力量。生鮮產品作為食品,用戶對其品質和安全要求極其嚴格,這也在倒逼冷鏈物流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布局,提升運輸鏈的智能化水平,從而增強冷鏈物流的運輸質量,降低損耗。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