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冬季已到了收尾階段,氣溫即將逐漸回升。這也意味著南方部分地區即將迎來采茶季,然而在疫情影響下,人工勞動受到阻礙,部分地區的茶葉采收、生產工作可能有所滯緩。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國內茶產業機械化程度不夠高的原因。對此,國內茶產業還需加快機械化、工業化進程。
茶產業在我國的歷史悠久,采茶、制茶也成為我國的文化特色之一。但隨著茶產業發展迅速,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茶園管理粗放、茶葉單產低、規模較小等。這些因素也影響了現代茶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控制。
如今,采茶、制茶工人成本增加,同時,市場對于茶葉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就需要茶產業加快對生產流程的改造,利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茶葉生產向自動化、機械化邁進。
在技術人員的努力下,國內茶產業的科技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相關設備也在持續開發中。據了解,目前茶葉生產加工設備包括采茶機、包揉機、揀梗機、理條機、
分級機、炒茶機、提香機、殺青機、炒干機、揉捻機、分裝機、茶葉挑梗機 、包裝機等等,為茶葉加工企業提供了基礎的設備支持。
與人力相比,機械顯然具有更高的產出效益。并且隨著連續化生產能力的提高,茶葉流水生產線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業內人士表示,在傳統的小型茶葉加工線上,殺青機需要2人、揉茶機需要2人、
烘干機需要1人、滾筒需要1人、共需工人7-6人,而機械化茶葉生產線只需配備2人,即可完成2-3倍于傳統加工線的產出。
因此,制茶設備制造商在進行生產的時候,要注重提高設備的連續化生產能力。通過提升不同制茶設備之間的配套能力來解決目前制茶設備制造業中存在的生產加工機械配套不合理,連續化、復式成套型設備缺少,難以組成全自動生產線的困境。
除此之外,設備制造商還需促使設備向智能化、現代化的加工方式轉變。智能化制茶機械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穩定和提高茶品等方面有著更突出的優勢。因此,相關制造企業要以茶機數字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推動茶機生產由“制造”向“智造”轉型,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產業競爭力。
近幾年,在不少茶葉大省內都出現了巨大的用工缺口,雇人采摘的高成本和招工難都直接影響著制茶企業的年度收益。在采茶工供應不足和采摘成本大幅上升的雙重壓力下,茶產業的機械化已成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制茶機械的開發也正疾馳在高速發展道路上。相關制造商需要進一步提升設備連續化生產力,并繼續提高設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推動茶產業做大做強。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