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既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也是人民群眾基本的生活物資。糧食安全與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今年,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糧食產量數據顯示,糧食總產量68653萬噸(13731億斤),比2021年增加368萬噸(74億斤),增長0.5%。我國糧食再迎豐收捷報,為穩定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糧食豐收開了個好頭,接下來烘干、存儲、加工、消費等環節還需要做到減耗。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3.9%。在我國,糧食全鏈條損失率達8%,其中,生產和收獲環節約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的27%,儲存和運輸環節約占33%,加工和包裝環節約占9%,消費環節約占31%。近年來,我國通過機收減損、改善存儲、加工方式等來降低糧食收獲后的損失。今天,食品機械設備網小編帶您了解糧食收獲后有哪些科技助力糧食減損。
以往,農民靠天吃飯,即使糧食豐產也未必能粒粒歸倉。糧食收割完,還得曬干,不僅需要廣闊的露天曬場,期間如果遇到陰雨天,糧食易發霉帶來不小的損耗。根據中國農科院測算,農民晾曬玉米時損耗為2%到3%,由于霉變、鼠害等儲存不當損失近12%。而通過糧食烘干塔、
烘干機等糧食
干燥設備烘干以后的玉米,水分低,不易變質,有利于減少存儲損耗。
據了解,2017—2018年,農業農村部依托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在內蒙古、安徽、山西、四川、重慶等5省(區、市)推廣稻谷、玉米產后收烘儲設施超過60套,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300萬元以上。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約100億元,在全國范圍統籌建設農業產業強鎮超1300個,其中,投入中央財政資金5億元,支持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聚焦糧油主導產業建設農業產業強鎮超60個,進一步提升了烘干能力,助力糧食減損。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啟動實施新一輪政策,谷物烘干機已連續多年列入全國補貼機具種類范圍,2021年中央財政投入3.1億元補貼購置7880臺谷物烘干機,受益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達3367個。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全省糧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糧食烘干中心(點)達到2100個左右,烘干機保有量達到1.1萬臺以上,烘干處理能力達到24萬噸/批次以上,基本滿足全省糧食烘干處理需求。湖北省財政廳統籌落實2000萬元用于新建糧食烘干中心建設補助,2022-2025年,總共將安排8000萬元。《山東省糧食減損行動方案》中也提出,將糧食烘干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范圍,鼓勵產糧大縣推進環保烘干設施應用,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企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為農戶提供糧食烘干服務。
可見,政府部門將提升糧食機烘率作為糧食減損的重要措施,通過補貼大力推廣烘干設備。
由于市場上對大米精度和白度的需求越來越高,使用傳統工藝,糙米加工成白米后重量和營養都損失不小。半斤稻谷經過20多道工序加工以后最終形成了成品大米,它的重量只有稻谷的一半左右。近年來,國家提倡全谷物食物消費,與此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推廣柔性碾磨等技術,來減少加工環節的損耗。江西一江秋糧油有限公司大米加工廠廠長尹水彬介紹:采用了輕碾冷拋的工藝,每百斤稻米的出米率提高了4%。
農業農村部表示,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建立糧食適度加工標準體系,優化加工技術裝備和工藝,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大米在柔性碾磨技術下,出米率提高,減少損耗,但依然會產生碎米。如果這些碎米能進一步開發利用,將使糧食損耗再一次降低。無需加工成大米銷售的稻谷可以通過不拋光、少拋光等方式處理成大米原料,進一步深加工成米醋、米酒、米粉、米餅、米粉等產品。與此同時,大米加工后剩余的碎米,也可以加工成米粉、米線等無需要求大米形態的食品。
古詩對糧食有“粒粒皆辛苦”的描述。盡管現在的糧食種植、
收割機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但糧食從種植到百姓餐桌,依舊“粒粒皆辛苦”。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消費大國,減少糧食損耗,用科技裝備改變“靠天吃飯”,不斷改進、優化生產工藝和技術,避免加工過程中不必要的損耗。與此同時,將糧食加工剩余的“廢料”,通過精深加工變廢為寶,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