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縣堅決落實省、市“拉開架勢構建產業體系”的部署要求,以工業化思維、現代化理念、標準化生產,形成優質種苗、高端基地、儲藏分揀、電商銷售、外向加工融合發展的現代蘋果產業體系,成功創建全省首家蘋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蘋果產業已成為全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首位主導產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一、根植優勢,打造高端基地。地理優勢。寧縣地處“天下黃土第一塬”董志塬,位于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海拔高、光照足、溫差大、土質疏松且土壤富含微量元素,具備蘋果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蘋果種植歷史悠久,口碑極佳。種苗優勢。引進推廣最先進的無毒、無性繁育技術,選取最優質的砧木,研發培育適于本地生長的M9-T337等自根砧苗木,建成種質資源圃300畝、新品種試驗田100畝,收集優質品種200多個,建成全國最大矮化自根砧蘋果基地。規模優勢。嚴守耕地紅線,對適栽區域、已栽基地插花地塊及老果園挖除的塬面地塊,全面發展矮化自根砧蘋果,低效果園改造2500畝,密閉園改造1萬畝,配置授粉樹3500畝,新建基地5000畝以上,全縣優質果園面積保持在25萬畝。2022年產果35萬噸,產值26.8億元。
二、科技支撐,做強現代果業。固化“寧縣模式”,集成推廣“三高五化”(即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苗木良種化、栽培矮密化、生產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產品標準化)“寧縣模式”。統一技術規范,研究制定《矮砧密植蘋果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引》《矮砧密植蘋果肥水一體化管理技術規程》《M9-T337自根砧繁育技術規程》等11項生產技術規范,通過中國民貿促進會在全國團體標準平臺進行發布,形成全縣統一生產標準。成立技術團隊,充分發揮科研和技術優勢,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隴東學院等3所高校合作建立教學基地,聘請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衛德魯成立落地團隊,建立蘋果田間大學,舉辦“技術沙龍”,開展人才培養、決策咨詢、新產品新技術推廣示范、科學研究和成果推介。建立調度中心,建立果園大數據中心,通過衛星實時遙感,掌握果園的生產、土壤、銷售等情況,配套“慧種田”APP,及時為農戶開展技術、農事、農機、價格等服務。同時,搭設配套防雹網、防霜機、防雹炮臺,購買蘋果災害保險,降低霜凍、寒潮、冰雹等自然災害影響;推行蘋果“期貨+價格保險”,在蘋果滯銷時啟動“三個零利潤”營銷(貯藏、在線銷售、快遞),保證果農穩定增收。
三、打響品牌,構建立體營銷。主打“甘味”品牌,注冊“人類第四個蘋果”品牌,政府無償提供使用權,設計統一包裝、logo,召開品牌發布會和推介會,精心開展“四個一”宣傳活動,打造獨具寧縣特色、享譽全國的“甘味”品牌。2022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走進老區看新貌》《經濟半小時》等欄目進行了專題報道。組建產銷聯盟,成立以龍頭企業、物流集團、電商平臺,以及合作社、家庭農場、生產大戶等一體化發展的產業聯盟,堅持“四個統一”(統一品牌、統一質量、統一價格、統一包裝),變單打獨斗為抱團共贏,提高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線上全面布點,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作用,綜合運用云模式,以慶新電商中心為紐帶,通過阿里巴巴、天貓、拼多多等平臺,發展蘋果銷售網店200個、微商1800多戶,果品銷往國內外20多個省市(州)。線下精準建店,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營銷中心7個,在華潤萬家等全國22個大型超市直銷,與國內外200多家經銷商合作,年銷售20萬噸以上。
四、延長鏈條,推動融合發展。精心儲藏,結合基地布局,整合農業項目,建設果品冷庫、氣調庫和果蔬保鮮庫47座,庫容能力達到20萬噸,實現了周年新鮮供應、“錯峰頭”銷售。精細分揀,建成高標準分揀及商品化處理線3條,通過對每個蘋果360°拍照40張,將蘋果分選為26個等級,每小時可完成20噸蘋果的分級和包裝,進一步細分蘋果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讓每一枚蘋果“金”光閃閃,實現了好果賣好價。精深加工,按照等外果“吃干榨盡、增值增效”的思路,建成加工企業16個,疏花果和果皮加工蘋果多酚,生產面膜;殘次果生產果汁、果粉;高揀果加工蘋果細胞水、凍干食品等。其中,2022年改擴建蘋果深加工企業2處(西部蘋果商貿港、恒瑞康),生產蘋果酸、蘋果醋等產品,進一步提升果品含“金”量。精美游娛,將蘋果產業與旅游業充分結合,新建正洋蘋果公園,并列入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內設采摘園、垂釣池、房車營地、自行車賽道等,融觀光休閑、體驗旅游、建設體育等元素為一體,實現“景在園中,果在景中”。
五、聯農帶農,實現長效增收。推行以“三方聯動、三變推動、品牌帶動、黨建促動”為核心內容的產業扶貧模式,實現弱勢貧困戶與優勢產業、強勢企業、廣闊市場緊密聯系。“三方聯動”,組建國有金農扶貧開發有限公司,負責建園、經營、管理;成立聚農資金專業合作社,組織5914戶貧困農戶、241個村集體入股金農公司,負責監督公司運行;農戶以土地、資金入股獲得財產收入,三者結成利益聯結共同體。“三變推動”,把群眾土地及村集體公用設施,入股或折股變為資產;把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農戶和蘋果產業合作社自有資金,入股變為股金;農戶變為企業股東,提高了蘋果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至目前,已累計分紅8613.01萬元。“黨建促動”,通過企業黨組織,成立28個勞務合作社,解決基地務工人員短缺問題;設立黨員示范崗,培訓建檔立卡勞動力,培養新型農民和技術工人;企業每年用3%的產業收益,對孝老愛親、見義勇為等先進典型每人贈股1萬元。蘋果產業深入人心、深受認可,用工高峰季節入園務工8萬多人,帶動本地企業、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戶,參與蘋果直接和間接生產、分揀、包裝、銷售等各個環節,惠及從業人員7.72萬人,人均蘋果產業收入1.29萬元,帶動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高水平增收、長時間增收。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