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海鹽縣始終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重要戰略任務,全力以赴抓好小麥生產穩定,成功實現面積、產量、效益“三增加”,堅實守牢了糧食安全底線,夯實了糧食自足底氣。2022年,該縣小麥播種面積15萬畝,同比上漲17.2%,預計產量達5.2萬噸,同比上漲26.8%,小麥面積位居全市第二。近期,該縣對小麥百畝示范方進行測產,畝產成功破千斤大關,創全市小麥單產紀錄。
一、挖潛力、增面積,守好耕地底線
一是用足用好惠農政策。將小麥納入該縣種糧補貼重要品種,每畝小麥可享受120元的補貼力度。執行最優惠政策性保險,由政府全額承擔農戶自負部分保費,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同時,將糧食生產貸款貼息作為當前政策兌現重點,加大對農戶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海鹽農商銀行等三家銀行快速落實2021年度糧食生產貸款貼息,可享受主體200余戶,貼息金額超250萬元,有效減輕農戶農業生產資金壓力。
二是全面推進“兩非整治”。全面從嚴開展“非糧化”整治專項行動,摸清全縣底數,明確整治重點,以“遏制增量、消化存量”為總基調,堅持分類施策、“一區一策”、先易后難的方法,逐個逐塊有序推進,并對苗木等清理騰退、草皮、藕簽約進行每周專項排名,對兩次排名倒數前二的鎮街道進行通報批評,層層壓實責任。整治工作開展以來,累計整治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3.1萬畝,目前完成進度88.38%,居全市第一,累計增加糧食種植面積1.5萬畝。
三是強化土地用途監管。強化對土地流轉用途的監管,嚴格執行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對發生撂荒耕地、改變土地用途等行為的,通過停發種糧補貼等辦法進行遏制。同時強化數字賦能,不斷加強執法力度,通過利用“浙農田”APP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巡查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累計出動鎮、村干部745人次開展巡查。
二、重基礎、增產量,搭好豐收架子
一是加強防治護穩產。重點推廣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示范履帶式拖拉機配套開溝機開溝作業,提升麥田開溝質量防漬害。改進小麥飛防除草技術,積極推廣小麥封閉除草技術,強化小麥播后封草,降低草害發生率,目前,該縣小麥飛防除草效果達90%以上。大力推廣“一噴三防”技術,提升小麥病蟲害防治能力,今年該縣小麥的赤霉病平均病穗率為16.4%,病指數為7.43,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12.8%和32.5%。
二是提升基建促增產。深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等多項工程,持續改善農田灌溉條件,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7.47萬畝。積極推進糧食功能區建設和提標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和服務設施,筑牢糧食生產“基石”,累計建成糧食功能區面積17.12萬畝,提標改造面積3萬畝。初步統計,糧食功能區內小麥畝均產量預計高于全縣平均產量20斤。
三是強化服務保收割。針對今年因疫情多發部分道路封控導致外來
收割機進出不暢等困境,及時發布《市外(含省外)跨區作業
聯合收割機來鹽指南》,協助外來收割人員辦理綠色通行證,并嚴格實行一車一證一路線,由屬地鎮街道對車輛及收割人員實施閉環管理,抓好疫情防控同時不誤農事生產,累計辦理發放通行證106張,接引外來收割機276臺,目前該縣已收割小麥面積7.2萬畝,進度達48%。
三、多渠道、增效益,鼓足農民腰包
一是實施“雙強行動”。積極開展農業“雙強行動”,加快推進“機器換人”,引進推廣農用無人機121臺,全面開展小麥飛播、撒肥、植保等無人機應用,其中小麥飛播每天每臺可達300畝,無人機植保每天每臺可達500畝,畝均可減少人工成本33.3%,成功緩解了農業勞動力下降壓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今年以來,該縣已落實各類高效農業機械近1000臺投入小麥生產作業,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
二是豐富營銷體系。出臺《海鹽縣促進糧食企業發展扶持政策》,每年安排縣級財政資金250萬元以上,對縣域內涉及稻米、小麥等糧食加工經營企業的糧食購銷、技術改造、品牌培育、展會參與、應急保障等方面提供扶持,鼓勵糧食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良性競爭提升小麥收購單價。啟動落實省級小麥訂單簽訂,今年計劃落實2900噸,每百斤獎勵30元。目前,該縣小麥市場收購價穩定在1.45元/斤,較去年同期高0.2元/斤,增幅達16%。
三是提升社會化服務。大力培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并以此為依托,持續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重點開展糧食烘干、飛防等方面社會化服務,一方面促進小農戶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滿足該縣的糧食生產需求;另一方面為農業主體增加社會化服務收入。如該縣的雙豐家庭農場有限公司擁有
烘干機9臺,小麥日烘干能力達150噸,日均烘干服務收入可達3萬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