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召開了全國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工作推進會,提出推動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向更廣領域、更高質量發展,力爭2025年全國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明顯提升,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裝備支撐。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不僅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已有了一定發展。2019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2萬億元,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8.1萬家,吸納3000多萬人就業。但總體仍然大而不強,機械化水平尚低。相關數據統計,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3︰1,遠低于發達國家3.5︰1的水平。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67.5%,比發達國家低近18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我國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僅為39%。因此國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促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水平。
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減少產后損失,延長供應時間,提高質量效益。果蔬、奶類、畜禽及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重點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實現減損增效。糧食等耐儲農產品,重點發展烘干、儲藏、脫殼、去雜、磨制等初加工,實現保值增值。食用類初級農產品,重點發展發酵、壓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棉麻絲、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類農產品,重點發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絲、編織等初加工,開發多種用途。
2021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印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 (2021年)》,提出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糧食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升行業機械化、標準化水平,助力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強縣。統籌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和田頭市場。鼓勵社會資本聯合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共同開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建設一批貯藏保鮮、分級包裝、冷鏈配送等設施設備和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提高冷鏈物流服務效率和質量,打造農產品物流節點,發展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產銷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
2021年11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發揮縣域農產品加工業在縱向貫通產加銷中的中心點作用,打造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促進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引導農產品加工重心下沉縣城、中心鎮和物流節點,推動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同發展,實現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落細農產品初加工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支持將
烘干機配套設施、果菜茶初加工成套設備、蜜蜂養殖及蜂產品初加工成套設施裝備等納入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范圍。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