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西大同舉辦的“2021第二屆世界面食產業發展峰會”上,發布了《2021中國面食產業發展報告》。據報告顯示,面條在面食消費中的占比達到約43.2%,成為面食產業中體量較大的細分類目。不過,底蘊深厚的面條產業在加速規?;瘮U張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中餐標準化這一較難的考驗,中央廚房生產模式和現有的
面食機械足以解決現有發展困境嗎?
面條是我國傳統主食之一,在“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下,面條算得上是全國人民一致偏好的一類食物,各地還相繼形成了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風味面食,如老北京炸醬面、蘭州牛肉面、西安臊子面、河南燴面、重慶小面、江浙一帶的陽春面、杭州片兒川、武漢熱干面......種類多樣,風味各異,也是人們消費頻率較高的一類大眾美食。
在消費導向驅動下,長期以來我國米面類小吃門店發展勢頭良好,線下門店呈現出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擴張趨勢,遇見小面、馬記永、陳香貴、隴上秦軒等各色面食品牌相繼誕生,各種米面食品門店數量近四年來保持持續增長,“面條經濟”隨之受到關注,資本的大量投入自然也不會缺席。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七個面食品牌至少完成8次融資、金額超10億元,在上半年整個餐飲行業的67起融資中這一細分品類占比很是顯眼,面食賽道也當之無愧地被列為“香餑餑”。
伴隨著面食賽道的連鎖化更加明朗,在資本擴張之外面食品牌本身還更多地考慮起面食標準化的問題,畢竟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同一品牌門店往往是看重其風味、品質。例如重慶小面作為在本土和全國范圍內都有著較大規模體量的品類,近年來就通過興建重慶市小面產業園、推動重慶小面相關生產標準落地,以中央廚房為基礎統一加工食材、配料供給線下門店,以日益完善的智能化萬噸級面條生產線和調味品生產線助力重慶小面拓展線上消費市場,重慶小面向標準化、工業化、多樣化的轉型發展不斷深入。
再來看蘭州牛肉面,隨著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三個品牌受到資本青睞,這一品類打響在全國市場的“突圍戰”。面向標準化這一面食賽道的共同難題,近年來甘肅或通過加大蘭州牛肉面職業培訓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或在生產環節引入自動拉面機等面食機械,推動食品生產效率、生產品質的提升。不過,以蘭州牛肉面為代表的北方面食往往注重手工現制,現場搟面、現場下鍋帶來的筋道口感向來為人們津津樂道,但因為拉面制作對手上功夫有著很多講究,拉面人才并不易培養,在蘭州牛肉面加速在全國布局的當下,自動化的面食機械就成了提高出產量的助力,但對此也有消費者反饋“現在的面條沒有以前那么筋道了”。
就此,在面食賽道快速擴張并著力向標準化生產轉型的當下,業內仍需落實好質量基礎。一方面一方產業的發展往往會帶起整個供應鏈的建設,加大政策扶持、科學引導打好發展基礎有利于長遠發展;另一方面面條口感都是面食產業尤為重要的一大方面,業內既要根據需求加大相關的人才培養,也應當緊跟食品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針對現有問題繼續對面食機械進行優化升級。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