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見光(ⅥS)和中紅外光(MIR)之間的電磁波,按ASTM(美國試驗和材料檢測協會)定義是指波長在780~2526nm范圍內的電磁波,習慣上又將近紅外區劃分為近紅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紅外長波(1100~2526nm)兩個區域。
近紅外區域是人們最早發現的非可見光區域,但在發現之初,受當時的科技水平限制,近紅外光譜難以利用,“沉睡” 了近一個半世紀。20世紀60年代,隨著商品化儀器的出現以及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區內多個不同的波長點吸收峰呈線性關系的理論,并利用NIR漫反射技術測定了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曾經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是此時的近紅外光譜仍舊有著靈敏度低、抗干擾性差等缺點。
直到八十年代,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帶動了
分析儀器的數字化和化學計量學的發展,近紅外光譜迎來了新轉機?;瘜W計量學方法能夠有效解決近紅外光譜信息提取和背景干擾的缺點。加之近紅外光譜在測樣技術上所特別的特點,使人們重新認識了近紅外光譜的價值,近紅外光譜在各領域中的應用研究陸續展開。
進入九十年代,近紅外光譜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全面展開,有關近紅外光譜的研究及應用文獻幾乎呈指數增長。由于近紅外光在常規光纖中具有良好的傳輸特性,使近紅外光譜在在線分析領域也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此近紅外光譜技術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2021年6月18日,為響應科技部、中國科協等各部委“科技服務團”的各項工作安排,提高廣大近紅外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掌握前沿行業信息、了解最新的技術發展趨勢,近紅外光譜技術服務平臺在線上推出“近紅外光譜儀器驗證研究與應用”技術講座,旨在搭建業內專家、科學技術人員、儀器儀表供應商共同參與的空中云課堂平臺,進一步促進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本次技術講座由無錫迅杰光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偉創英圖科技有限公司協助組織。
在本次講座中,將邀請來自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陳斌教授與北京偉創英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建垣先生為大家講課,講座內容包括《近紅外光譜儀器選型因素與評價驗證》和《近紅外光譜儀系統產業化應用體會》。滿滿都是干貨!小伙伴們千萬不要錯過!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