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需要依法炮制才能達到中醫臨床用藥的質量標準,適應中醫處方和中成藥制劑的用藥和調配質量的要求。一般中藥材的生產經過備料、凈制、浸潤、切制、干燥、炮炙等工藝環節,才能使各種規格的飲片達到規定的純凈度、厚薄度和安全有效性的質量標準。
但目前中藥炮制還存在凈制不到位或不凈制凈制;炮炙不到位或不按要求炮炙;中藥炮制質量不高;傳承陷入困境,使用炮制技藝的經典名方淡出市場,懂得正確使用炮制品的中醫鳳毛麟角等問題。業內普遍呼吁,要支持中醫藥炮制技藝傳承基地建設,鼓勵炮制技藝運用到工業化生產中,實現生產性傳承;加強相關人才培養,對從事炮制技藝傳承的專業人士給予補助和激勵,并且在繼承傳統的技術上,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等。
近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本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8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其中在擴展項目名錄中,囊括11項傳統醫藥,涉及14種中醫診療法、3種中藥炮制技藝、4種針灸等。
此次上榜非遺的3種中藥炮制技藝分別是中藥炮制技藝(漢派彭銀亭中藥炮制技藝)、中藥炮制技藝(新會陳皮炮制技藝)、中藥炮制技藝(岷縣當歸加工技藝)。
其中,漢派彭銀亭中藥炮制技藝是以彭銀亭為代表的,興起于明嘉靖時期、傳承至今的漢口幫特色制藥技藝。其技藝包括凈制、切制、炒制、蒸制、復制等,核心為“是藥不丟、非藥不用;依候而制、減毒增效”,體現了資源節約、純凈用藥、辯證制藥、安全有效的炮制理念。
新會陳皮炮制技藝,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民間世代傳承數百年的傳統藥材炮制技藝,將當地特產新會柑經開皮、反皮、翻皮、曬制、陳化等程序,精心制成“新會陳皮”,藥食同源,有“百年陳皮,千年人參” “粵菜的靈魂”等美譽。
岷縣當歸的傳統加工技藝需要經過晾曬、堆垛、扎把、梳捋、搭架、熏制等加工環節,是岷縣的廣大人民群眾在對當歸加工過程中,進行摸索和提煉,從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科學有效、完備有序的當歸傳統加工技藝。
近年來,受國家和地方利好政策的支持,中醫藥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產業鏈上的中藥飲片行業也發展迅速,業內認為中藥炮制技藝經歷了漫長歲月的發展,期間飽含著一代代藥工的心血和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堅持與傳承。隨著中藥炮制技術上榜非遺,將有利于規范地保護這些中藥炮制技藝,同時更好地對中藥傳統炮制技藝進行宣傳和傳承,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在自身技藝增進的同時,也能不斷創新開發利用,未來以中藥配方顆粒為代表的新型飲片將備受產業和資本追捧。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