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攻勢”的推進,水產品加工行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發展機遇。但業內人士指出,在傳統漁業發展受制約的背景下,深加工將為海產、水產業發展打開另一片市場藍海。不過,加快促進水產深加工業發展,其中還包括提升海產品廢棄料的高值化利用水平,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并且提高附加價值,增強產業競爭力。
鮮海產品資源豐富等優勢,利用海產品廢棄料進行精深加工。我國是海產品、水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水產品產量達6545萬噸,魚產量2700萬噸,連續32年保持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超過46千克。另外,我國水產養殖產量一直高于捕撈產量,內陸漁業產量高于海洋捕撈量,主要有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頭足類等,滿足市場多樣化消費需求。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海洋攻勢”的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水產品加工行業作為海洋經濟發展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高附加值的水產、海產加工。然而,由于加工精深程度不高,綜合利用率不高,機械化水平落后,裝備推廣應用難度大,水產品加工領域科技成果轉化不高等,在加工中存在一些問題。
海鮮、水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數量龐大的“邊角料”,魚鱗、魚內臟、魚骨、蟹殼、蝦殼等這些“邊角料”常被丟棄,魚類加工過程丟棄的下腳料就占原料魚的40%-50%。就這樣將“邊角料”丟棄,造成資源浪費,還會污染環境。其實“邊角料”也有大作用,其經特殊工藝處理后變廢為寶。
一般海鮮及邊角料和低值水產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元素,比如蝦類邊角料中蛋白質含量為15%,魷魚的內臟含有粗脂肪20%-30%,不飽和脂肪酸含量86%。鰻魚邊角料、廢棄物中還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軟骨素等。伴隨著海鮮、水產業的快速發展,下腳料擴增,如何適當處理這些下腳料,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新鮮或保鮮的海鮮、水產可生產種蠔油、氨基酸液、保健調味汁等。蝦頭通過提取工藝萃取蝦青素、蝦油、蝦粉、蝦調味液、蝦香精、甲殼素等,風味口感好,附加價值高。蝦殼可制成甲殼質和殼聚糖,以及氨基葡萄糖鹽酸鹽。魚內臟可以提取魚油等,魚皮可以制革,魚鱗中提取魚鱗膠等等。
海鮮、水產邊角料高值化利用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隨著對蝦青素提取方法研究不斷深入,蝦青素生產工藝、提取技術得到不斷優化和升級,尤其是在蝦青素的分離和提純方面。從甲殼類海鮮、水產加工邊角料中提取要經過蝦殼粉碎、干燥、超臨界靜態萃取、超臨界循環萃取、皂化、液相色譜分析純化等環節。其中,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得到的蝦青素產品具有純度高、溶劑殘留少、無毒副作用等優點。
近年隨著我國水產加工設備行業的發展,水產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水產品加工能力總體提升。而水產、海產加工過程中的“邊角料”、廢棄物的高值化綜合利用,不但能夠減少對江河水質環境的污染,而且還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價值,有較好的經濟價值和深遠的社會效益,滿足市場對天然、營養和多功能產品的需求,更是契合了當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