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世宏偉業(廈門)展覽有限公司主辦的“2021中國國際食品檢測與質量安全學術大會暨食品安全拉曼光譜技術研討會”(CFSR2021)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落下帷幕。30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就行業熱點、前沿技術、核心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其中,在標準物質分析分論壇中,各位專家紛紛進行學術探討。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慶合以《食品檢測標準物質研究進展與趨勢》為題目,從食品分析、國內外標準物質研制現狀、研制技術挑戰以及問題和展望四個方面匯報。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慶合
報告伊始,張慶合直言檢驗是食品安全和食品工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據他統計,近年來我國政府年抽檢監測食品樣品約400多萬批次,包括33個大類,137個品種、218個細類,食品檢測市場50%費用是政府監管費。如今,隨著技術迅猛發展,多項標準隨之提升。GB 2760 - GB 2763限量標準指標加速完善與更新,食品檢驗標準強制,快速檢驗、高通量檢驗等新技術廣泛應用,食品檢驗監管行業深向縱橫,長足發展,行業局勢大好。
接著,張慶合從國內外兩個層面分析標準物質研究現狀。張慶合認為,要得到可靠的、具有國際可接受性的測量結果,國家計量院需為認可實驗室提供計量溯源保證,以實現認可實驗室出具的測量結果溯源。
隨后,張慶合列舉了歐美、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標準計量院,分析其近幾十年來的重點研究項目。張慶合指出發達國家計量院始終重視食品安全,涵蓋食品基體廣泛,著重構建核心測量能力,重視研究的系統性和代表性,在法規制定監管,資質評審、標準制定方面也較為嚴格。
回溯歷史,張慶合提到我國十三五重的重點專項項目,從2016年“N01專項”開始到“2019年食品安全”項目,國家對標準物質檢測愈加重視。
未來,機遇與挑戰并行。張慶合點明目前食品基體標準物質研制一大挑戰是其方案設計與標準物質的適應性。其次便是制備工藝與程序、制備過程有效性監控、均勻性、穩定性。難點問題是標準物質定值方法建立與溯源性,溯源校準用純度和溶液標準物質缺乏,校準用標準物質缺乏,限制了基體標物的研制,尤其是多組分測量標準物質,國內的純度標準物質和原料的制備、純化、定值,重視和投入嚴重不足等挑戰。對此,張慶合認為要迎難而上,把握好標準物質定值方法建立與溯源性,保障定值模式、方法確認、協作研究、質量控制、不確定度穩定不易變 。
報告尾聲,張慶合展望行業未來。他表示食品科研、產業、監管對標準物質巨大需求,這就意味著研制成本提高作為量值溯源和質量控制的載體,需要高水平隊伍、設備、條件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避免檢驗結果前后不一所引發的信任危機,保持準確性、創新性和高水平,促進行業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