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既是踏板又是刀子的翻版。轉基因等各類新型食品出世,人們獲得飲食滿足感的同時也引發多種疾病。從“后院籬笆”到3.15晚會現場,食品安全問題牢牢吸引著人們的視線。
4月29日,由世宏偉業(廈門)展覽有限公司主辦的“2021中國國際食品檢測與質量安全學術大會暨食品安全拉曼光譜技術研討會”(CFSR2021)在廈門翔鷺國際大酒店正式拉開帷幕。多位高校學者、企業代表就食品安全拉曼光譜技術、快速檢測技術、農獸藥殘留檢測技術、微生物檢測等方面展開討論。 其中在農獸藥殘留檢測技術分論壇專場,由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檢測所的傅武勝教授帶來《食品加工污染物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的檢測技術和風險管理》的報告。 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檢測所傅武勝教授
傅武勝首先從報告的背景入手,簡單介紹了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的前世今生。1972年,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到后期作為食品加工添加劑、嬰幼兒乳粉、精煉植物油等投入使用。傅武勝分析二氯丙醇的化學結構,他指出該種物質在食品安全領域中存在巨大安全隱患。以寶寶口糧的安全問題為例,據消費者委員協會調查,國內十五種奶粉中均含有氯丙二醇,這無疑是給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埋下禍根。
不僅如此,傅武勝認為該類物質對成年人同樣存在較大危害。如3-MCPD酯、縮水甘油酯危害人體健康,具有腎臟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抑制、遺傳毒性、致癌性等影響。傅武勝介紹3-MCPD酯發源于優質精煉脫臭步驟,多經過高溫熱加工、烹調等化學步驟。具體反應在食品應用中,包括食用植物油脂、特殊膳食、食用植物油等。其中精煉食用油含有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量最高,其次是油炸食品和烘焙食品以及含油脂食品、燒烤煙熏食品。
接著,傅武勝從食品中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的監測和評估兩方面進行論證。在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的監測方面,傅武勝對2015到2020年我國的MCPDE和GE的風險監測標準進行統計,可看出風險監測標準保持平穩。他特別提到,在2019年國家和地方當局出臺系列政策,為生產商、制造商和其他相關機構提供指導,以防止和減少精煉油和精煉油的食品中3-MCPDE和GE形成。
在食品中氯丙醇酯、縮水甘油酯的評估方面,傅武勝對典型食品中3-MCPDE和GE的污染狀況進行統計并比較污染品種。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暴露評估表明,3-MCPDE每日最大耐受攝入量PMTDI2 µg/kg.d,EFSA確定的基準劑量T25(10.2mg/kg.bw.d)對GE評估、MOE>25000時被認為無致癌風險。
隨后,傅武勝簡要說明油脂中MCPDE和GE檢測方法,包括SPE+LC-MS/MS法、SPE+GC/MS法、水解衍生后GC/MS法。 GE又可分為差減法間接計算,即轉化為3-MCPD或者3-MCPD,間接測定;標準曲線計算,即形成溴丙醇(3-MBPD)后直接測定。
在多種檢測方法中,傅武勝重點介紹了國外石油中MCPDE和GE的檢測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間接法。直接法包括MCPD酯、縮水甘油酯,間接法包括、酸水解、堿水解、酶水解。我國食品中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檢測方法多采用酸水解和堿水解。傅武勝認為酸水解該法直接定量GE,不需要分成兩份數測定,獲得3-MCPDE的增加量。相較之下,堿水解法以Cd29b-13法和Cd 29c-13法為主要手段,二者同樣需要兩份樣品測定。
報告最后,傅勝武再次說明中的挑戰以及現實要求,并分析國家標準GB5009.191-2016的修訂思路。他認為,目前,MCPDE檢測仍面臨操作步驟多、水解物質不穩定、基體復雜且易相互轉化等多個挑戰,這對設備、操作步驟、試劑精準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