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從上一階段的損失慘重到如今迎來較為持續的消費旺季,對于消費者而言似乎只是一個外出就餐的時間延后,對于餐飲業來說卻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寒冬”。但我們也看到,上一階段餐飲品牌渴望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和人們對家庭場景用餐的需求也從兩個層面激發了上游食材供應鏈的發展活力,盡管如今消費市場逐漸回歸原狀,但基于日益完善的冷鏈倉儲物流的食材供應鏈仍舊成為餐飲業中的一個重要風口。
一方面,隨著人們的消費實力提升,近年來我國眾多連鎖餐飲品牌也在加速擴張,但如今的餐飲業早已不是過去那個可以輕松分到“蛋糕”的領域,餐飲品類、品牌的多樣化都使得業內紅利不斷壓縮。而與此同時,消費升級使得人們僅將價格作為消費考慮中的一個要素而非核心,對食材、菜品的品質關注卻是日益增加,這也對規模化的連鎖餐飲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使餐飲業更多的關注于食材供應鏈。
另一方面,近年來火鍋、燒烤類消費場景向家庭端轉移有著一定的發展趨勢,也催化了整個食材供應環節的變化。例如從人們在商超自選速凍類火鍋食材煮火鍋,到以火鍋為代表的餐飲品牌為消費者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再到專門化的火鍋食材零售門店興起,供給家庭場景的火鍋食材領域正不斷向標準化、集中化、品質化演變。
不過綜合來看,其實無論是基于餐飲門店需求的食材供應或是中央廚房模式下的半成品菜供應,還是食材直接觸達消費者的C端供應,歸根結底的核心點還是體現在立足于冷鏈倉儲物流體系的上游食材供應鏈在崛起過程中,如何更好的解決食材從終端輸送至各地門店或是送達消費者手中時仍舊能夠保持高品質和新鮮性,且在生產成本上具有價格優勢。
目前來看,隨著近年來我國冷鏈倉儲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首先也為食材供應鏈提供了根本的儲運保障。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時間中,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以17.5%的年復合增長率保持快速增長,到2019年這一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391億元,同年我國冷庫總量也達到6053萬噸左右,而冷藏車數量則有21.47萬輛;到2020年,諸如冷藏車更是實現28.1%的同比增長,達到27.5萬輛。就此,基于冷庫、氣調庫、冷藏車等冷藏保鮮、儲運設施而進行的蔬菜、肉制品、半成品等食材和菜品的供應也有了更高標準的硬件保障。
此外,針對成本問題,可以看到隨著近幾年我國加快推進冷鏈發展,其整體也從分散化走向更為集中的優化配置。以食材供應鏈來看,諸如有企業針對江浙滬、京津翼這樣的區域會進行冷鏈倉儲的集中設置,從而一并滿足幾大城市的供應需求,由此也能使生產成本有所減少。同時,由上游的食品企業牽頭與原料基地、食材供應工廠等進行合作,也是當下食材供應鏈實現低成本、高效率配送的主要模式。
近年來,食材供應鏈的對外擴張如今正處在一個快速增長期,以餐飲業發展和消費者需求視為兩個切入口也可以簡單看作是這一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長期來看,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食材供應領域,如何更好的利用原料資源、冷鏈等維持產品的高品質、穩定性也將成為未來占領高地的重要競爭力。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