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對健康需要的升級使得食品行業迎來轉型發展期。從眾多飲料企業相繼推出“低糖、低脂肪”類的飲料后,也促使代糖、甜味劑成為較為熱門的話題。可以看到的是,隨著現如今市場中的“低糖”風潮愈演愈烈,下游食品生產需求的不斷提高催化了上游代糖產品的生產線擴產與生產工藝提升。
“甜”向來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口味,但隨著近些年人們又對低熱量有了更高的需求,傳統的甜味飲品在消費市場中也就出現了一定的矛盾點。為了更好的滿足消費需求,近年來飲料行業也在進行產品升級,推出一系列無糖氣泡水、無糖乳茶、無糖茶飲料等。值得注意的是,現下這些主打“無糖”的產品主要是指使用代糖代替傳統飲料中的蔗糖,從而達到無蔗糖、低糖的目的,真正意義上的“無糖”概念應用還是有待考究。
早前,某主打“0蔗糖、低脂肪”乳茶的飲料品牌就發布《一個遲來的升級》,對產品外包裝中提及的“0蔗糖”所帶來的誤會進行致歉,表示零蔗糖并非等于飲料無糖,畢竟乳茶含有奶自然也會有糖,只是說糖的含量相對而言較少。而該品牌作為“無糖飲料”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招牌,這樣一則致歉也引起廣泛的關注。但從正面來看,這顯然將更好的促使快速發展的“無糖飲料”行業迎來整改,也為上游代糖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新契機。
一般而言,我們常說的代糖主要是指與蔗糖等有著相似的甜味,但基本不會被人體所吸收,且熱量相對較低或沒有熱量的甜味劑。目前,甜味劑根據來源大體上可以分為合成甜味劑、天然甜味劑、糖醇類甜味劑三種,前者是經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代替蔗糖的有機化合物,包含甜蜜素、安賽蜜、三氯蔗糖等;天然甜味劑則主要從植物中提取得到,有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等;后者則包括赤蘚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
隨著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甜味劑被廣泛的應用于食品生產中,除了“無糖”產品趨向多樣化之外,也使得業內對于甜味劑的需求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國也相繼涌現出諸如金禾實業、保齡寶、三元生物、晨光生物等進行甜味劑生產的企業。但據悉,去年總體上我國甜菊糖苷、赤蘚糖醇等銷售量整體快速上升,多家企業的甜味劑生產線更是處于負荷生產狀態。毫無疑問,市場的快速增長將進一步對甜味劑產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搭建起相匹配的生產線具有必要性。
以赤蘚糖醇為例來看,其生產方式主要有化學合成法和生物發酵法兩種,后者是將淀粉經液化、糖化、發酵、濃縮、結晶分離、干燥后得到,其生產過程中主要會用到
發酵設備、離心噴霧
干燥設備、提純脫色設備等,有著生產流程利于控制、相對安全等特征,也是當下赤蘚糖醇的主要生產方式。近年來,我國多家代糖企業也相繼引入成套的代糖生產線,著力提升產能,例如去年六月山東一代糖生產企業利用生物發酵法,并引入先進的發酵設備、濃縮設備等,建成年產2萬噸的赤蘚糖醇生產線。
總的來說,隨著食品行業對于低糖、低脂肪的需求越來越高,也將更緊密的串聯起上游代糖生產到下游低糖飲料生產全周期的生命線,這對我國代糖產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以新技術、新設備和產能充足的生產線為長期發展賦能,也將成為代糖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