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猛,加工轉化率不斷提高,產業結構調整和提質升級,助力穩產增收。然而,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也隨之產生了副產物利用率、效益不高,損失和浪費嚴重,產業鏈條短等問題。搭上萃取、壓榨、生物發酵等先進科技的快車,提高我國農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率,改善加工環節的損失和浪費,實現加工減損增效。
我國農產品資源豐富,有糧食谷物、果蔬類、禽水產類、茶葉、食用菌等等,農產品市場供給總體充裕。雖說我國糧食等農產品連年豐收,但中長期供求仍呈緊平衡狀態,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糧食收獲、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并且在流通和餐桌消費環節,糧食的損失和浪費也日益突出。
就加工環節來看,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農產品加工不足和加工過度,或者農產品加工綜合利用率不高等問題非常突出,造成加工環節損失較多,從而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供給和加工業質量效益提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借助先進科技的力量,加快農產品綠色生產,提高綜合利用率,尤其是加強農產品副產物綜合利用,對于減損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通常糧油生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副產物,如米胚、胚芽、碎米、米糠、稻殼、玉米芯、餅粕等。而果蔬加工行業會產生果皮果渣、籽、菜葉菜幫等副產物,畜禽、水產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副產物,像骨頭、碎肉、皮毛、骨血、內臟、魚骨、魚鱗等。由于受到工藝、技術等限制,糧油類、果蔬類和禽水產類副產物大多廢棄,既造成資源的浪費,又對環境產生污染。
對于糧油類副產物來說,企業可以通過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加工技術,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例如玉米芯利用高溫熱技術加工制成乙醇,從而實現了減少原料浪費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米糠可以通過超臨界CO2萃取技術或油脂壓榨技術以及精煉工藝生產出附加值高的米糠油等等。
伴隨著我國果蔬加工業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是果蔬加工副產物的逐步增多,副產物廢棄造成損失和浪費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污染。
對此,果蔬加工企業可以通過生物發酵、高效提取、分離和制備等先進科技開發肥料、基料以及果膠等產品。據說,市面上出現了果蔬處理機,利用高溫好氧微生物發酵技術就地產生有機肥料,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
而對于畜禽、水產加工行業產生的副產物,畜禽水產加工企業可以借助酶解、提取、發酵等先進技術的支持,綜合利用皮毛、骨血、內臟等副產物,挖掘畜禽、水產副產物的多種功能價值,提取營養因子、活性物質和功能成分,研制出多肽、膠原蛋白腸衣、有機鈣、魚油等產品,提升加工層次和產品附加值,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率。
在我國農產品快速發展,農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和提質升級的今天,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附加值不斷提升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加工環節農產品副產物的持續增長。為此,不管是糧油、果蔬、禽水產加工企業,還是其它農產品企業都要通過創新科技改善我國加工環節的損失和浪費,不僅提高了農產品副產物的綜合利用率,同時產業增值的潛力巨大,達到減損增效的目的。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