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馬鈴薯從過去的救命薯、溫飽薯正在向致富薯、小康薯、主糧薯過渡。自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實施以來,在產品研發、專用薯種與加工技術、主食產業協同攻關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攻克了馬鈴薯加工技術瓶頸,破解了相關主食產品生產技術難題,并且馬鈴薯主食類型不斷創新,產品升級不斷換代,功能不斷拓展,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發展。
同小麥、水稻、玉米主糧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不少國家把馬鈴薯全粉列為戰略儲備糧。到2020年我國糧食需求增量將達到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資源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產的空間變小、難度加大。因此,加快推進馬鈴薯成為我國主糧產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據了解,我國從2015年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經過多年的研發,馬鈴薯主食產品不斷豐富,類型不斷創新,產品升級不斷換代,功能不斷拓展。從起初的饅頭、面條、米粉等日常餐桌產品,拓展到蒸包、油條、餃子、煎餅、涼皮、麻花、馕等,而今已開發出六大系列超過300種馬鈴薯主食產品,馬鈴薯也將成稻米、小麥、玉米外又一主糧。
雖說把馬鈴薯作為主糧之一,增產潛力大、營養價值高、耐儲存、產業鏈長、加工轉化能力強,但是從總體上看,馬鈴薯主糧化行業存在“增長速度不快、生產加工水平不高、產品創新不足、消費能力不強、發展參差不齊”等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缺少適合中國主食產品的專用薯種與加工技術、裝備,無法破解加工過程中存在成型難、易斷條、不耐煮等技術難題。
對此,有業內研究人員表示,馬鈴薯營養豐富,其專用薯種與加工技術、裝備等主食化加工關鍵技術研發是推進馬鈴薯主食化產業開發的重要工作。近幾年,隨著科研人員的主食化加工關鍵技術、設備的突破進展,加工工藝的不斷改進等,并通過配方工藝革新,運用多項加工關鍵技術,攻克技術瓶頸,加工成的主食產品口感筋道、細膩爽滑、風味獨特。
據悉,一技術人員通過對連續壓面、自動成型等裝備進行優化改造,研發出真空
和面機、一體化仿生搟面機、恒溫恒濕智能熟化等新型裝備,大幅提升了主食加工能力。
再如某研發團隊試制了馬鈴薯饅頭自動成型機、專用制粉機等關鍵裝備,并在京津冀等馬鈴薯主產區和主消費區建成馬鈴薯饅頭生產線、馬鈴薯面包生產線等,有力地提高了馬鈴薯加工轉化率,實現了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
由于水土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作為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替代作物的馬鈴薯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馬鈴薯具有主糧化的天然優勢,主糧化不僅是國家戰略、政府戰略,也是經濟戰略和國民身體素質提升戰略。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主食化加工關鍵技術、設備持續攻關,未來馬鈴薯主糧化市場規模或將進一步擴大,讓主食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