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年初開始,就業這一問題受到廣泛社會關注。近幾年,國內制造業持續轉型,需要的人才類型也在不斷改變。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能夠操作、檢測智能設備的人才越來越受制造業歡迎,食品機械制造業也不例外。傳統勞動力要想邁入智能工廠的門檻,提高綜合素質是關鍵。
伴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制造業逐漸走向世界前列,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同時,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為人才配置帶來了新的環境。根據某新聞網站對三省六市100家企業做的問卷結果顯示,73.08% 的企業認為目前阻礙企業向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質量發展。不難發現,目前制造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
從過去幾年,企業資本在企業發展中占了大頭。在這一環境下,制造環節中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并不明顯。但這兩年,企業發展中心正從資本向高素質人才偏移,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逐漸大于資本的重要性。
針對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缺口,政府也發布了一些文件進行扶持。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編制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中指出,要對提升人才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能力,健全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為實現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此外,國家重點人才工程也在不斷部署實施中,例如制造業與教育融合發展工程、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開發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全員質量素質提升工程等等。除了政策扶持外,制造企業也要從自身情況出發,不僅要引入人才,更要加強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那么,企業如何加強人才培養呢?首先,企業要做到對人才需求的精確定位。企業要知道自己需要哪一種技術型人才,并對未來企業發展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根據企業現有的需求,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來進行人才的培養,使人才能夠適應企業現有的,或將來會出現的生產結構性變動。
其次,不能在同一模式下進行人才培養,而是要注重對差異化人才的培養。《論語》有云:因材施教,這句話在大部分教育、培養體系下都有適用性。企業要根據個人所擅長的不同領域來設定培養目標,建立培養體系,從而促進差異化人才的成長。人才培養差異化不僅能促進企業的多層次發展,更能讓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
有業內人士認為,要讓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關鍵在于夯實人才基礎。如今,工業4.0的雛形已經顯現在國內制造業內,技術型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滯緩了制造業發展。因此,人才升級成為制造業內勞動力的發展大趨勢,這不僅依靠勞動力自身進行學習,更需要企業對人才進行引導、培養,從而獲得“雙贏”。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