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是我國古老的產業之一,早在詩經中就有“南有嘉魚,烝然罩罩”的記載。人們在江河中捕魚食用、販賣,這便是現代漁業的雛形。經過不斷的發展,如今我國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而冷鏈物流、水產品深加工設備等也在保障水產品穩定供給、豐富供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了解,建國初期,我國水產品產量僅為45萬噸,人均占有量為0.8公斤。在政策鼓勵和漁業從事人員的努力下,我國漁業產值直線上升。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458萬噸,人均占有量為46公斤,高出人均占有量一倍,漁業經濟總產值也達到了25864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漁業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起來,科技的支撐力量不可小覷。2018年,我國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60%。除了育種的優化,制冷技術、加工技術的發展也讓水產品的銷售半徑不斷擴大,市場呈現多樣化發展。
魚、蝦等水產品在運輸途中極容易死亡,尤其是一些深海魚類,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存活。市面上通常以冷凍水產品和冰鮮水產品的形式進行售賣,對于水產品來說,溫度越低,保鮮期越長。例如一般魚類在-18℃可儲存9個月,蝦在-18℃可儲存12個月,貝類-25℃~-18℃可儲存6-10個月,金槍魚則需要在-60℃超低溫環境下儲存。
而運輸這些冷凍、生鮮水產品時,通常需要全程冷鏈物流。冷鏈物流是將冷藏車、冷庫、恒溫設備等軟硬件結合起來,在快速配送產品的基礎上保證水產品全程處于規定的低溫狀態,保障產品質量。
目前,我國水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規模迅速。根據統計結果,現今我國水產品冷鏈流通率達到23%,冷藏運輸率也已經達到40%。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水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環境和條件正在不斷改善,冷鏈物流正趨向終端化、信息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保證水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
除此之外,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我國漁業也在加緊發展水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水產品價值。如今,我國的水產品加工不再僅限于簡單的凍魚、凍蝦、干燥、罐頭等,而是往更深的營養物質提取等方面發展。相關設備制造商不僅要生產高效率、低能耗的設備,更要加強新型水產品加工設備的研制能力,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另外,信息化、智能化也成為未來水產品加工的主攻方向之一。近日,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舉辦的“5G+智慧水產”現場交流會上,當地某公司展示了5G技術在水產品切割加工、產品倉儲、設備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場景,為水產加工行業智能化、數字化建設“添磚加瓦”。
在市場力量的推動和政策的引導下,我國漁業正在快速發展的道路上疾馳。而制冷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的創新升級更是為產業帶來利好。未來冷鏈物流、水產品加工設備還將往高效利用、精深加工等方面發展,為我國漁業助力。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