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大豆超過80萬噸,同比增長64%以上。而今年7月又進口了4400噸大豆。雙方將進一步挖掘大豆潛力,推動全產業鏈發展。隨著大豆工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深加工產品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如大豆油、豆制品、大豆蛋白、大豆休閑食品等等,并且通過先進的技術、設備,將小小的一顆豆,吃干榨凈。
近些年,伴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大豆需求快速增加,國內產需缺口不斷擴大。為了積極應對市場需求,我國采取政策、科技等綜合措施振興國產大豆,其中改善產品品質,延伸產業鏈條,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給,提升國產大豆自給水平。根據我國大豆振興計劃,到2020年,逐步縮小與世界大豆主產國的單產差距。同時,榨油大豆脂肪含量、食用大豆蛋白質含量力爭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
我國有著悠久的大豆消費和加工歷史,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國大豆產業已經形成了油脂、豆制品、大豆蛋白、大豆休閑食品等加工體系。業內人士認為,實現國產大豆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其中包括國產大豆加工企業。筆者獲悉,全國2000多個縣市都有豆制品加工企業,但是產業鏈較單一,產品附加值不高,大豆綜合利用率整體不高。
為了進一步提高大豆的綜合利用率,延長產品線,據悉,山東一大豆加工企業利用先進的生產提取工藝、設備將大豆吃干榨凈,衍生出豆粕飼料、豆粕蛋白、大豆蛋白粉以及大豆休閑零食等。
另外,也有一家企業充分利用大豆副產品(豆渣),并將其加工成可溶性大豆多糖、豆渣分離蛋白等,大大提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提升附加值。
據工作人員介紹,之前大豆榨過油之后,剩下豆粕主要用于制作飼料,而現在利用提取分離技術從豆粕中提取植物蛋白,再將大豆蛋白加工成大豆蛋白顆粒,并通過大豆蛋白擠壓膨化生產線,將其加工成麥粒大小的蛋白顆粒。而蛋白顆粒又可成為營養食品的原料用于生產營養棒,契合了當下消費市場升級的需求,也從根本上解決大豆行業和產業發展遇到的附加值低等瓶頸問題。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豆吃干榨凈離不開技術的創新突破,如膜分離技術。據了解,膜分離技術不僅可以耐受多種有機溶劑,減少溶液融合對大豆提取物的污染,同時還能夠截留大分子量的雜質,充分地分離植物提取物中的小分子級別的有效成分,并且不破壞產品有效成分,確保大豆提取物的純度、營養價值以及品質安全。
大豆渾身都是寶,一粒大豆“吃干榨盡”大大提高了綜合利用率,提升產品附加值,也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在其中,相關技術、設備的力量不容小覷,比如膜分離技術、擠壓膨化生產線等,既可以讓大豆的附加值成倍增長,又能夠保證大豆蛋白的純度,以及營養、口感和品質,同時也將加快推動大豆深加工業發展的步伐,助力國內大豆產業做大做強。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