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但發展至今,國內有名的茶企卻,90%以上的茶企年銷售額不足500萬元。在這一慘淡數據的背后,存在著我國茶產業未形成工業化體系,茶葉深加工方向局限等問題。要想進一步擴大市場,我國茶企還需加快工業化體系和第二產業的建設。
加快工業化體系建設
中國茶產業難以形成工業化體系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內茶企規模小,缺乏標準化運作;二是行業內缺少品牌企業。茶企要想擴大規模,首先就要實現標準化、工業化的運作模式。在茶葉的工業化生產中,茶葉加工機械不可少。
據筆者了解,目前大部分茶企還在沿用傳統的手工制茶。但手工制茶的制約因素較多,天氣、人工等都會影響制茶工作,甚至影響茶葉質量。它的制作效率也很慢,這就導致茶葉的出產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企業的工業化發展腳步。
如今市面上出現了
茶葉殺青機、
茶葉揉捻機、茶葉烘干機等制茶設備。用這些設備制茶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茶葉產量,還能使茶葉的質量更均勻,提高茶葉品質。此外,茶企還可引入農藥殘留速測儀對茶葉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完善企業的食品安全質量檢測系統。
針對行業內缺少品牌企業這一原因,首先就需要茶企建立自己獨特的品牌文化。茶業在中國有幾千年的發展歷程,“茶文化”歷史悠久,很多茶企都將其當成自己的品牌文化。但這一文化還適用于現代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今茶企需建立的品牌文化,更應該是一種“商品文化”,一種可以和消費者產生共鳴、促進產品銷售,培養品牌忠誠度的“文化”。
因此,茶產業想要建立工業化體系,首先需要升級自己的制茶技術,利用制茶機器、農藥殘留檢測儀等設備提高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其次,也要抓住市場需求,加快對自身品牌文化的建設。
延伸第二產業
近二十年來,我國的茶產業經歷了飛速發展,茶葉產量在不斷上升。但與之相對的卻是茶葉出口量增速不斷變慢,甚至出現下滑的情況。在這一背景下,茶葉深加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我國目前的茶葉深加工技術非常發達,但深加工的方向卻并不發散。多數企業還是以提取茶葉中的茶多酚、茶氨酸等原料為主,生產的商品也集中在茶飲料方面。而在國外市場,以茶葉提取物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早已成為市場熱點。
要想跟上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茶企不僅要提升茶葉深加工的技術,更要拓展茶產品的深加工方向。將茶葉與各種食品加工機械結合,研發以茶為原料的食品,延伸茶產業中的第二產業。
綜上所述,我國茶企要想擴大市場規模,還需進行自身產業的轉型升級。建設工業化體系、延伸茶產業中的第二產業等能使茶產業從傳統廉價型向現代型轉變。這不僅能使茶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還能使茶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茶產品市場也會變得愈加豐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