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連續三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智能+”概念的提出和強調,人工智能賦能行業升級的步伐正在愈發加快。
目前,除了工業、制造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的智能化轉型之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也在不斷向傳統農畜牧產業落地,這股“智能風潮”的全面到來,將有望帶動產業效率、成本、資源和結構的有效升級,為廣大行業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人工智能養殖火遍國內外
這兩年,人工智能賦能農畜牧行業的新產物便是“AI養殖”。
而提起AI養殖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畢竟去年愚人節的時候,被稱為“鵝廠”的騰訊就曾提出過“智能養鵝”計劃,鵝臉識別、鵝語翻譯等新詞匯一出現,就成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刷新了人們對養殖的傳統認知。
但其實,這只是騰訊愚人節開的一個玩笑,真正的AI養殖實施者是阿里、華為、京東以及國外的一些企業。
在國內,2017年華為首先與中國電信和銀川奧特合作推出了“牛聯網”,利用聯網的可穿戴設備實時測量掌控牛的身體狀況,開啟了我國AI養殖的先河;之后,2018年初阿里云也開始了智能養豬事業,借助數字ID、ET農業大腦等幫助養豬行業邁入智能化、規模化的新時代;除此之外,2018年11月京東也發布了“智能養豬”計劃,嘗試應用養殖巡檢機器人、飼喂機器人等產品,創新養殖方式,打造獨特“京東豬”。
相比而言,國外企業開展AI養殖的行動要早得多。2016年,劍橋大學養殖場內的擠奶工作就已全由機器人自動完成。同時在澳大利亞,科學家們也研制出了一款像牧羊犬的機器人,通過2D和3D
傳感器的結合應用,在農場上替代傳統放牧勞動力......
巨大紅利催生出廣闊藍海
總的來說,AI養殖已經受到了養殖企業和科技公司的青睞,越來越多的IT技術商、終端設備商們樂于去廣闊的農村一展身手。而之所以AI養殖能夠風靡,則得益于智能技術應用之后給養殖行業帶來的巨大紅利,以及紅利所催生出的廣闊市場藍海。
從工具層面來說,AI的應用解決了傳統養殖中的人力問題。隨著人口紅利的日漸式微、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養殖工人已經逐漸成為養殖廠增利降本的主要對象,而AI和智能機器人的應用恰好替代了人工解放了人力,進而推動了行業發展的提效增速與降本。
從分析層面來說,AI的應用則解決了傳統養殖中的質量問題。AI與大數據、傳感識別、物聯網等多種智能化技術融合應用之后,能夠通過信息庫的建立、大數據的收集、傳感測量的把控,對養殖動物的生產、管理和防疫等方面進行監控、預警及給出有效建議,保障生產管理中的質量與安全。
通過兩方面的作用,AI養殖帶來的是成本的下降、效率的提升、質量的增長,這意味著養殖廠商付出得少了,生產和賺取得更多了。智能化、規模化的養殖起來之后,養殖行業的市場空間便能進一擴大催生出廣闊藍海,同時AI技術設備也將作為新的藍海市場加速崛起。
商業發展呼喚專業“紅娘”
不過回歸現實,當前我國的AI養殖仍處于興起和起步階段,技術落地和應用還面臨諸多阻礙,比如相關的技術依然僅存在于研究與實驗室之中,科技轉化程度緩慢而艱難,這導致AI養殖遲遲得不到普及商業,規模效應無法形成。
而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業服務體系不夠全面,專門的專業服務機構和人才比較匱乏,簡單來說就是中間拉線的“紅娘”且不夠專業。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近3000多家的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中,僅有不到10%的單位設立有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真正發揮作用的更是只有不到20家;此外,專業化成果轉化管理和服務人才十分匱乏,特別是既懂成果轉化,又具備法律、財務、市場等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在這樣的局面下,面對廣闊的發展藍海,AI養殖呼喚更多的專業“紅娘”出現,首先是專業人才,其次是專業機構。只有將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同時并舉,未來AI等技術才能在養殖行業真正落地,AI養殖才能快速普及、不斷壯大,迎來商業化、規模化的升級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