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來臨,飲料生產商們又迎來了銷售高峰期。然而,今年受中國臺灣“塑化劑”風波影響,消費者對飲料安全要求更高。飲料塑料包裝PET是安全的,而PVC則有安全隱患。專家指出,不僅飲料本身,假如外包裝用了PVC的話,就可能含有塑化劑,從而滲透到飲料中。
《*財經日報》昨日在多家超市調查發現,不少飲料的塑料制品標志不明晰,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娃哈哈、康師傅等飲料商,有的無法找到食品塑料制品的標志,有的則必須要撕下外包裝塑料紙才能發現該標志。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飲料產品應注明其包裝物料屬性。
“PET”標志難尋
大陸幾乎所有的碳酸飲料、奶茶、礦泉水、乳酸菌飲品都是用塑料制品作為外包裝的。
本報記者在上海一家沃爾瑪超市中發現,大部分飲料瓶的瓶底都會印有一個含“1”或“2”數字的三角形,其周圍還會寫上英文字母。數字“1”代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英文字母為“PET”;數字“2”則代表高密度聚乙烯,英文為“HDPE”。這些塑料標志主要是為了便于回收再利用,如果懂行的話,消費者就能通過這個標識知道所其使用的塑料制品是由什么材質制成的,也會放心使用。
zui早使用PET瓶包裝飲料的企業是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他們用1.5升的PET瓶取代1升的玻璃瓶,結果使零售額上升了27%。之后,PET容器包裝的食品和飲料漸漸占據了飲料包裝的主流。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使用PET作為飲料外包裝的比例或達57%左右。由于其材質輕、透明度高、耐沖擊不易碎裂,而且可以進行文字和圖案印刷,因而廣受青睞。
但有意思的是,走在包裝材料前沿的可口可樂公司“PET”標志反而難以在飲料包裝上發現。可口可樂的一款“美汁源果粒橙”就沒有把標志直接印在瓶子底部,而在其表面的凹凸顆粒上才能找到。
康師傅茉莉花茶的“PET”標識則藏在了其外包裝紙的內部,必須要撕掉這層紙才可以看到。
zui大的PET飲料包裝廠商珠海中富(000659,股吧)(000659.SZ)一位管理層向記者說道,按規范,企業在飲料模具生產時一般都要印上這類標志,但國家是否強制性執行該標準,他不得而知。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按“GB/T18455-2010包裝回收標識”的要求,體積超過100毫升的塑料容器和包裝物,必須以直覺外觀注明塑料種類的循環符號,印或刻制在該塑料包裝材料中。
此外,若按(GB-T16288-2008)——塑料制品的標志”就指出,飲料上的這一標志全稱應該是“含回收再加工利用塑料制品的標識”。該標識一般為黑色,也可以用其他醒目的顏色,要求不易褪色或者不易脫落,模塑制品標識的顏色可以與制品的顏色相同。國標也稱,每件制品一般為一個,“標志設置的位置應按照產品標準的規定。一般應位于塑料制品的明顯處。”
PVC不適合用作飲料外包裝
上述(GB-T16288-2008)國標中也指出,“對本身不便或無法標識的塑料制品,可在其外包裝上進行標識。”
市面上大多的飲料包裝瓶都由“PET”、“HDPE”或者“PP”材料制成,能在其瓶底找到這類回收標志。一般來說,飲料級產品都會用上述塑料來做包裝,但這些產品不能做高溫加熱,否則會出現有害物質,因此并不適合反復使用。
海市食品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就向記者透露,如果有人使用PVC,而不是PET材料來做飲料瓶的話,這將是比較危險的。
PVC一般用于建材、塑料膜及雨衣等材料,其雖然耐81攝氏度的高溫,但是含有的塑化劑量(又稱“增塑劑”)比一般的塑料要多,“如果塑化劑遇到高溫、或者油脂時,兩者將會融合。很有可能PVC材料中的塑化劑就會遷移到飲料中。”前述食品研究所的專家建議,PVC不要用作飲料、油脂類產品的外包裝。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食品機械設備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食品機械設備網www.whtxwd.com”。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食品機械設備網www.whtxwd.com)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