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肉類行業與肉類加工機械行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閱讀:1452 發布時間:2015-10-29肉類行業的發展與肉類加工設備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肉類行業分析
肉類是百姓生活的必需食品,它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百姓生活改善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以1994年為轉折點,中國主要肉類產品的增長率出現穩步增長的勢頭,國民的消費開始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并一直保持至今。在過去的三年中,中國肉類生產每年以平均超過5%的速度在增長,2005年中國肉類(豬、牛、羊、禽及雜畜肉)總產量突破7500萬噸,人均占有量達到58公斤,這在中國歷*是一個的奇跡。
一、行業綜述
1.行業概況
肉制品是以動物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結締組織和骨骼組織為基本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在人們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肉制品的種類很多,按加工方法分類,中國的肉制品種類有:醬鹵肉制品、腌臘肉制品、干制肉制品、熏烤肉制品、灌腸肉制品等。按生產方式分類,有中式肉制品和西式肉制品,前者包括胞臘、醬鹵、燒烤、油炸、干制、香腸、火腿等,后者主要以火腿腸為主。中式肉制品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西式肉制品傳入中國,有150多年的發展經驗。
得益于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近年來中國肉類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始終在世界各國中處于*,2004年全國肉類食品行業、肉類加工業銷售總收入達到1656.57億元,約占GDP的1%,同比增長36.68%。肉類加工業總利潤達到49.48億元,同比增長25.64%。2005年,中國大陸肉類消費量突破7500萬噸,肉類消費量占總消費量的15%。其中豬肉、羊肉、禽蛋,均居世界*位;禽肉居*二位;牛肉居*三位。
肉類行業屬于一個超長持久行業,由于國人的飲食習慣,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該行業幾乎沒有被替代的可能性。該行業具有的超*性和超低風險性以及其超大規模的顧客群體,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比擬的。另一方面,由于長時間處于行業成*,以及行業的低技術性,使得該行業呈現出低利潤率。隨著行業逐步加大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細分,加之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技術含量較高及具有較高經濟附加值的產品入市提供了重大機會和可能性。可以預測,在未來10年內,肉類加工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穩定成*,完成由老成熟行業向新朝陽行業的轉換和過渡。
2.肉類行業的價值鏈
肉類食品加工領域的利潤率主要取決于規模和管理以及產品檔次。目前大型企業經營模式呈現以下特點:(1)為控制風險、降低成本基本實行了“公司+基地+農戶"式的產業化經營,2005年,機械化肉類加工企業自建養殖基地的比例達到50%。(2)為提高盈利能力,基本上形成了飼料加工—養殖業—屠宰業—加工業的產業結構。有兩個發展動向:向深加工邁進,進入生物制藥領域;向肉類流通領域滲透,發展冷鮮肉。
二、肉類市場
1.細分行業狀況
隨著產業鏈條的延伸,種植業—糧食加工業—養殖業—屠宰業—肉加工業的發展模式已經形成。養殖業向種植業基地集中已經成為肉類行業的發展趨勢。中國肉類食品行業已進入了結構調整、資源整合的轉折期,以雙匯、金鑼、雨潤等為的競爭格局初步形成。
2.傳統肉制品逐步走向現代化
中國傳統肉制品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多彩,色、香、味、形俱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自80年代以來,一些肉類科技工作者,自發地開始用西式肉制品的研究方法、觀點、技術、材料和儀器來研究中式肉制品,并取得了一些成績。近幾年,中式肉制品正由傳統的作坊制作向現代工廠化生產邁進,在保鮮、保質、包裝、儲運等方面獲得突破,“"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為了延長肉類的貨架期和保質期,保證產品質量,研究生肉和低溫肉制品的保鮮技術,是肉類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具有現實意義。
三、發展趨勢
中國改革開放后20多年的經濟增長,引起食物消費和食物結構的變化,其zui大特征就是肉類產品消費增加。參照發達國家的肉類行業發展軌跡,中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30%以前,肉類行業都將處于穩定增長階段。過去的10年肉類產品年產量平均遞增6.7%。行業從市場中得出的結論是:80年代有產品就有市場,90年代有廣告就有市場,21世紀,有信用、有品牌才有市場。在未來的3-5年,肉類行業將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1.肉制品增長空間巨大
據專家預測,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習慣的轉變,肉制品將成為未來肉類消費的主流,產品結構將向冷卻保鮮肉、低溫肉制品、保健功能性肉制品等方向傾斜,到2010年中國肉制品產量將達1200萬噸左右,肉制品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到2010年,國內肉制品人均年消費量將達10公斤,肉制品占肉類總產量比重將上升到13%左右,但也只達到目前發達國家肉類轉化率1/3的水平。
2.買方市場形成
在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質量的提高和品種多元化正在成為肉類發展的主方向,制約肉類供給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消費者選擇占主導地位的買方市場已初步形成并有迅猛發展的勢頭。然而,由于后續深加工落后,國內肉食初級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品種單一,品質欠佳。這些情況從反面說明了中國的肉類市場還沒有*進入成熟期,蘊藏無限發展潛力。
3.產品結構優化
作為產品差異化很小的行業,肉類產品的衛生、安全、營養、質優已成為消費主流,肉類市場的品牌化發展趨勢凸現。肉類產品結構向多元化、次發展,城鄉市場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隨著肉類消費品種的改善升級,畜牧業和肉類產品的結構也將進一步得到優化,禽羊牛等節糧型、食草型動物及其肉類產品的產量和比重將繼續上升,生豬的產量雖有增長,但相對比例下降。
冷鏈流通、連鎖經營,引進*的技術和營銷手段對中國肉類工業進行整合和重組,將是中國加入WTO后肉類行業zui感興趣的問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以冷鏈方式銷售肉類產品成為新的發展趨勢。目前國內大型肉類加工企業都把冷凍冷鮮肉類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肉類加工機械也的展望
隨著肉類食品產業的發展,肉類深加工的比例在不斷增加,新的肉類加工廠也在不斷涌現,這些企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加工設備。另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購入的大批國外設備已趨于淘汰,需要更新。因此,國內市場對肉類加工機械的需求量將會不斷增大。目前國內肉類加工五所使用的主要設備均為進口,隨著國內肉類機械制造業產品質量的提高,這些企業就會逐步采用國內的肉類機械,其需求額是很大的。
市場分析:歐洲的肉類加工機械是世界上的,但是隨著歐元的升值及“中國制造"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商開始對我國的設備感興趣。盡管我們的肉類加工設備并不*,但由于性能和質量已有不少提高,再則價格便宜,所以還是能吸引大多數的不發達國家的客商前來。我們的產品進入市場,這是必然的。
但也要提醒我國的肉類加工制造業,我們代表的是“中國制造",我們不但要對企業負責,更要為國家負責。我國的很多產品在上得到了不好的名聲,其主要原因是國內行業自相壓價、粗制濫造等導致,zui終使得整個行業出口受損。近兩年來我國采購肉類加工設備的國外客商越來越多,我國出口肉類機械的制造廠家也逐漸增多。
所以,在此呼吁我們的肉類機械制造業一定要珍惜機遇,避免同行在進入市場時的自相殘殺,千萬不要將正在發展的市場扼殺在萌芽階段。就銷售市場而言,除東南亞外,南美、中東、南亞等地區的肉類加工業是比較落后的,其加工設備制造業更少,大部分都是從歐美引進,這是一個很大的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