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糧食產量實現“十三連豐”,但糧食損耗浪費現象一直存在。據統計,全盟每年秋后儲糧環節損耗量約占總量的6%至10%,損失約12億元,節糧減損勢在必行。省下的就是賺下的,2022年全盟72億斤玉米得到科學儲存,占當年產量的60%,按照5%的減損率計算,一共減少耗損3.6億斤,減少儲糧損失將近4億元,這相當于省出一個“國家產糧大縣”。
興安盟玉米種植面積約1200萬畝,產量近120億斤,占全國玉米產量的2%,占全區玉米產量的18%,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氣候條件、農戶傳統儲糧售糧和投入不足等因素影響,“地趴糧”(是一種粗放的糧食儲存方式,每年秋收之后,農民總習慣將收獲的玉米堆放在自家庭院里晾曬,俗稱“地趴糧”)問題非常嚴重,鼠害、霉變造成的損耗特別大。
近年來,興安盟深入開展節糧減損行動,把科學儲糧作為節糧減損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了《興安盟農戶科學儲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建立了“盟級主導、縣級主抓、鄉級主責、村級主推、農戶主體”的工作機制,形成盟、旗(縣、市)、鎮(鄉、園區)、村(嘎查)四級聯動工作格局,全域推動、專班推進,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解決百姓儲糧難題,降低糧食損耗。
大力推進庭院立體儲糧。組織指導有資金、有意愿的農戶通過在庭院里搭建鋼篩網囤、塑料網囤、玉米棧子等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的儲糧裝具,實現離地通風儲糧,讓糧食由“濕”變“干”、由“趴”變“站”。2022年,興安盟引導農戶庭院立體式儲存玉米約125萬噸,節糧減損1.25億斤。
合理建設集中儲糧點。根據各鎮村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小廣場、荒地等集體建設用地、低效閑置用地等公共平整場地,以嘎查村為單位,集中搭建立體儲糧設施、建設簡約統一晾曬場,建立機械化保障的儲糧場地,配套小型傳輸機、鏟車等整理設備,變“分散儲糧”為“集中儲糧”。
探索“糧食代存”模式。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糧權不變、存取自由、便利農民”的原則,在確保風險可控、保證群眾收益的前提下,鼓勵信譽良好的糧食收儲企業與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開展合作,拓展“糧食代存”業務,實現由“存糧在家”到“存糧在庫”的轉變。2022年,興安盟累計實現糧食代存13萬噸。
因地制宜開展籽粒直收。鼓勵大型種植合作社或農業公司為農戶提供土地托管經營服務,在所托管的土地中種植適合籽粒直收的品種,在田間收獲作業時一次性完成摘穗、剝皮、脫粒、清選、秸稈粉碎等工作后,直接烘干入庫,有效減少中間環節損失損耗。2022年,興安農墾事業發展中心種植了10萬畝適合籽粒直收的品種。據測算,機械籽粒直收成本較機械摘穗型收獲成本每畝地要低50元左右,僅收割成本就節約500萬元左右。同時,籽粒直收可直接減少農戶“地趴糧”的損失損耗,按照3%的減損率計算,共減少損耗300萬斤左右,約挽回損失350萬元,兩者相加,10萬畝地籽粒直收可節約減損850萬元左右。2023年興安農墾事業發展中心又投入825萬元,增購3臺籽粒直收型
收割機,目前擁有籽粒直收型收割機36臺。2023年可籽粒收獲面積有18萬畝。
總結和推廣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興安盟召開農戶科學儲糧節糧減損工作現場會,實地觀摩節糧減損成功經驗及做法,并對興安盟范圍科學儲糧工作成效明顯的20個示范村、29個示范大戶、10個示范聯戶和100個示范農戶給予表彰獎勵,使科學儲糧、節約愛糧在興安盟蔚然成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