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甘蔗大量成熟的時候,廣西等地正在熱火朝天地采收甘蔗。每到年前年后,我們都能在水果攤上看到一捆捆的甘蔗,甘蔗除了作為一種水果而被人所熟知外,還是一種制糖的重要原料。不過,甘蔗又有果蔗和糖蔗之分,果蔗是一類專供鮮食的甘蔗,具有皮薄、易撕、纖維少、汁多味美的特點,而糖蔗甜度較高,皮硬纖維粗,口感較差,一般都是用來制糖。
在甘蔗采收工作進行的同時,蔗糖制取工作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說到制糖就不得不提廣西,作為我國最大的糖料種植基地和食糖主產區,廣西的糖蔗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多年占全國60%左右。盡管如此,廣西制糖企業“小、散、弱”的問題突出,為突破糖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廣西從2014年開始就從育種、種植、加工等方面入手,推動制糖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
統計顯示,截止目前,廣西有制糖企業10家,在冊糖廠80余家家,近半數糖廠配備了自動化生產設備。從甘蔗清洗、粉粹、壓榨、蒸發、結晶、分蜜、干燥,再到蔗糖包裝出庫,都實現了自動化生產,甘蔗加工走向了機械化、規范化和規模化。
在廣西,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產線改造是制糖企業正在進行的事情。在南寧的一家制糖公司,甘蔗的壓榨、煮煉已經基本實現自動化,工人可以對甘蔗的加工流程進行監控,同時還能根據需要調整工藝參數,保障蔗糖的品質。據該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對甘蔗加工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后,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每天可產一千多噸白砂糖。
如今,甘蔗的采收環節也普遍采用機械化。據廣西崇左市江州區馱盧的一位蔗農介紹,人工砍蔗成本高,工人每砍一噸需要支付一百元以上,但是
收割機只需要九十元一噸,不僅極大地提高了采收效率,還降低了收割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制糖產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廣西在2020年印發了《廣西糖業降本增效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指出此后三年廣西將采取糖料蔗生產降本增效、食糖生產降本增效、糖業商貿物流降本增效三大行動。其中,在食糖生產降本增效行動方面,《方案》要求企業逐步淘汰高耗能的小型鍋爐和汽輪發電機組等,并支持和引導制糖企業開展液壓翻板卸蔗、成品糖自動裝縫包、機器人抓包碼垛等改造,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蔗糖不僅是食品加工行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制糖業一頭連著種植,一頭連著消費市場,制糖業發達與否,不但影響著上游的種植積極性,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市場消費需求。因此,把好蔗糖加工端至關重要,企業需要注重產線改造,推動蔗糖加工朝著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