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對于我們來說既是一種生理層面的需求,同時也常常能夠帶來心靈層面的滿足。與此同時,飲食文化的發展又與地域文化以及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飲食習慣中也能看出一些有趣的現象。而在飲食文化中又有一個特殊的類別——零食。
零食泛指三餐以外的食物,盡管在不少人眼中常常會將其與“不健康的食品”聯系起來,但從受眾而言,由于涉及范圍實在太廣泛,因此受眾基數也非常大,甚至覆蓋了從小孩到老人幾乎所有的年齡層。
有市場自然也就有了競爭,受到消費者刺激,我國每年都會涌現大量的零食新品,這些新品會與老產品“同臺競技”供消費者自由選擇。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會不斷地開發新技術來滿足零食的供應與創新,甚至許多技術還會成為零食在銷售過程中的賣點。
那么當代年輕人最喜歡的零食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很難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在“網紅”這一文化模式的影響下,任何零食都可能會成為“爆款”商品,而任何零食“頂流”也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后銷聲匿跡。不過根據最近工信部發布的《零食消費趨勢白皮書》來看,零食屆也存在不少“常青樹”。
而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排名前十的零食分別為雪糕冰棍類、辣條面筋類、面包蛋糕、肉干類、膨化食品、新鮮鹵味、果蔬干、堅果炒貨類、糖水類。考慮到這份榜單背后有炎炎夏日的“加持”,因此前十名之間的先后順序其實并不固定。不過從其中也能看出不少有趣的內容。
例如雪糕、辣條這類零食,具備一定的社交屬性,尤其在年輕群體中非常流行,因此人氣頗高,相對的,堅果及果蔬干這類零食人氣上漲的背后,其實反應的是大眾對于健康零食的需求開始提升,也側面反應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看重零食對于健康飲食的積極影響。
這并非無稽之談。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正確地安排零食,有助于減輕腸胃負擔,尤其是水果、面包、乳制品等天然或者粗加工食品能夠在保證食材營養價值的情況下提供飽腹感與愉悅感,有利于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并且還能夠幫助低質量飲食群體均衡營養,提升飲食質量。
換言之,零食文化的發展其實本身是飲食文化在更加休閑、日常的領域實現衍生的一種表現,那么從居民的角度來說,如何在零食飛速發展的今天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呢?這或許又將問題帶到了一個新的領域。
由于零食涉及廣泛因此銷售渠道囊括了我們熟悉的菜市場、便利店、超市、水果店甚至還有路邊攤。從現有的檢測技術與審查機制來說,針對菜市場、便利店、超市、水果店這類比較規范并且具備一定規模的購物場合來說,他們販賣的零食都是經過出場檢查的,有權威的標識作為保障,安全性自然也更加可靠,消費者只要購買的時候留意標簽上注明的產品信息,食品安全多可獲得保障。但是像小賣鋪以及路邊攤,這類場所他們的產品進貨渠道復雜,甚至許多產品的供應鏈處于灰色地帶,因此產品的安全性也很難往下定論。針對這些,或許就需要借助現有的快檢儀器對產品的整體品質及安全情況進行檢驗,并且對于檢測出的問題產品及背后的供應鏈也要進行嚴查及處理。
此外,就目前的食品市場而言,借助現有
分析儀器,明確企業規范產品中的不良成分也非常重要,例如亞硝酸鹽含量、棕櫚油含量等等。總而言之要提供給消費者一個足夠透明的零食消費市場。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