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事關國計民生。2022年以來,多個省市陸續開展農產品質量檢測。江西省上高縣持續農產品質量整治活動,在生產端、檢測端、市場端等環節開展智慧監管、執法抽查等行動,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北京農村農業局實施源頭把控和靶向監管雙結合模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能力;廣西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創建活動,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一輪輪農產品質量檢測、質量安全網絡創建活動如火如荼,切實責任到戶,落實質檢到個,保障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綠色暢通。
一系列農產品質檢行動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密切相關。就在6月21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二次審議,進一步明確農產品質量主體安全責任。
修訂草案中“質量安全”“責任到戶”“檢驗檢疫合規”等關鍵詞突出,呼應了當下農產品入市口激增,市場流通量大等情況。實際上,農產品魚龍混雜,正需縮緊市場準入口,明確農食標準,壓實農食質量責任。這一市場趨勢意味著農產品質量檢測或將成常態化,檢測需量增大,農產品質檢迎來紅利期,進一步打擊違法違規農產品,維護農產品市場長治久安。
農產品數字化效應明顯:市場“膨脹”,質檢結果成準入“資格證”
互聯網紅利猶如投湖石子,激起各個行業層層漣漪。數字經濟活躍,農產品入市“口岸”倍增。電商直播拓寬入市渠道,微店個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引眾入場。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農村網商、網店1632.5萬家,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 增速加快2.4%,占全國網上零售額的15.6%。2021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4221億元,同比增長2.8%。農產品電商邁入高速發展階段,促進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帶動了農民收入增加、不斷拓寬農業經濟輻射面。“數商興農”戰略是推進農業振興的重要途徑。
但“生機”背后暗藏“玄機”。入市通道增多,農戶、電商機構、零售機構等入市主體增多,不免出現市場準入規則、標準普及缺位,進而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重金屬數值超標,微生物污染等問題。
對此,市場監督管理方落實農產品質量主體責任,成立農食專項檢測中心,加強檢測檢驗力度、縮緊市場準入口,有力應對激增的農產品市場。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22年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及農業農村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機構授權核查名單(第四批)、2022年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及農業農村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機構授權核查擴項名單(第四批)等4個名單。據公開數據統計,目前我國共有農產品質檢中心2200多個,檢測人員近2.3萬人,農產品檢測體系基本實現地市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標準方面,政府持續發力。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獸藥殘留限量及配套檢測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總數達到10068項,基本覆蓋主要食用農產品及常用農獸藥品種。
多策并施,把牢市場準入關。基于大量常態化農食檢驗檢測,農食市場或將從源頭實現整治,實現以檢換“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同時保障后方質量安全。
壓實主體責任制:層層把關,農食檢測建設體系迎溯源浪潮
據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表示,修訂草案將重點放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健全農產品批發市場對進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抽查、檢測、驗收制度;規定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的經營者和平臺經營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等五個方面。
五項重點內容與我國目前農食品檢測體系狀況息息相關。當今,以省級檢測單位為主要實施機構,市縣檢測單位為輔的農食檢測網絡體系已經建立,主要針對飼料、化肥及農藥使用情況、生物肥料檢測、農業機械檢測及種苗檢測等萬項檢測參數、個體。
然而龐大繁雜產業鏈面前,仍存在產品專項檢測項目不完全,不同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方法和效果差異較大,檢測設備不完備、專業檢測體系尚未構建完全多項挑戰。在哪方面查漏補缺,如何完善農食專項檢測、如何有效規范行業成為領域熱議。
上述答案在修訂草案二審中被重點提及。修訂草案二審做出重要修改,包括健全有關冷鏈物流標準、監管保障機制,相關企業應當依照標準,保證冷鏈物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恢復現行法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銷售企業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的規定等方面。壓實主體責任制,明確崗位分工、細化崗位責任,實施問責制,精準責任到戶,精準打擊違規行為。同時,會議就修訂草案一審增加農產品批發市場開辦者應當查驗承諾達標合格證的規定等。新規與嚴格的檢驗檢測標準一脈相承,確保農食質量達標、安全健康、高效入市。
更重要的是,成文條規指明農食檢測市場新變革,即完善農產品質檢溯源體系,實現生產、監管兩端發力。實際上,這一溯源體系早在2021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修訂草案審議上被重點提出。同年年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一碼溯源”意味著每個農業產品從生產到市場的每個環節都需要經過層層安全質檢,甚至包括物流、儲存、銷售信息,形成針對性、個體性生長檔案。質檢溯源體系發揮相關質量監督功能,同時完成企業、農產品信息庫的組建、管理和查詢及分配管理防偽條碼工作,為消費者、農產品質檢部、市場監管部供給有效可靠的信息。
該系統一方面為整個檢驗檢測行業帶來新一輪技術融通,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通信、條碼識別技術等,實現農業領域的全要素數字轉化,豐富質檢模式,推動整個農業質檢的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層層把關、級級落實的政策要求為農業檢驗檢測行業注入活水源頭,“研、產、供、銷”全鏈條檢測環節推動質檢機構與農業部門、銷售部門等協同合作,加強人才、資源流通,形成良性產業生長機制。
“把農業基礎打得更牢,把‘三農’領域短板補得更實”是現代化農業必須解決的問題。相關規定正在審議修改的同時,指明市場準入緊縮態勢,解碼質檢行業未來紅利期。
2022年初,農業農村部在京召開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提出“守底線”“拉高線”“保安全”“提品質”四大要點,同樣再次明確農業產品質檢的地位和作用。
也要看到,雖然當前市級農業產品檢測網點逐漸完善,但縣域一級仍面臨著設施不到位,人才資源資金短缺挑戰。農食檢驗東風已來,關鍵還需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斷鞏固農產品質量安全穩定向好態勢,亮明質量大國“金字招牌”。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國質量新聞網、中國食品安全網、未來智庫、前瞻產業研究院、)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