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呼吁可持續發展的主旋律下,從早期的減少使用塑料袋,到使用紙吸管、無標簽瓶來減塑,食品行業也在探索可持續包裝的新模樣。近日,金典推出了“無印刷、無油墨”環保牛奶包裝,為食品飲料行業的環保事業打開了新思路。

在低碳環保成為社會共識的背景下,食品包裝的“減量化”已是大勢所趨。2022年伊始,康師傅冰紅茶、百事等陸續“撕掉標簽”,打響了“無標簽化”之戰。而在日本、韓國等市場,三得利、依云、雀巢等品牌早已開始嘗試“無標簽化”。對此,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金澤表示,當前綠色低碳環保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全國各行各業都圍繞“雙碳”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實現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比如進一步推動塑料包裝回收再利用的高值化發展,繼續提升消費者對輕量化的認知等。”
那么,讓食品企業紛紛“裸奔”的驅動力是什么?事實上,去標簽化不僅是行業環保減碳的解決方案,關系到快消行業的產業鏈,其背后更是反映了新消費時代下,消費者認知在改變,品牌的營銷也在向價值觀引導方向靠近。
產業鏈“綠色向上”
所謂無標簽產品,就是瓶裝產品去掉瓶標,回收瓶裝時無須再進行分離標簽和裸瓶,達到減少回收成本、促進環保的效果。據康師傅方面介紹,為確保產品品質安全,同時避免油墨打印污染問題,康師傅在飲料瓶身上利用更高工藝的激光打印技術標識了產品名稱以及保質期等信息。目前,康師傅無標簽冰紅茶以整箱多入包裝形式為最小銷售單元進行售賣,更方便回收再利用。
飲料包裝領域去標簽或將是今后產品升級、轉型的重要方向,這也對上游的包裝供應商提出了更多的挑戰。
廣州廣彩標簽有限公司、廣彩標簽(上海)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計淑江認為,去標簽化的概念很好,大公司會出一些小產品試水,但推廣起來不會很快。“雖然這種趨勢目前對標簽包裝行業沒有太大影響,但長遠影響很大。這也是我們現在要改變的事,因為即使去標簽,產品還是需要美觀,大單品、大品牌未來可能無標化,但單品上的信息展現還是要的,比如每瓶有個二維碼,一掃全清楚,需要內容精美的圖片展示產品信息等。”計淑江表示。
另外有包裝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雙碳”戰略的加快,產業鏈的上游供應商會有更高的要求,公司也正在研發和引進新的
包裝材料,比如沒有鋁箔層的紙質包裝,但成本會很高。如果政策方面再有新的利好,會對未來的市場推廣起到更積極的作用。該負責人認為,“2030年前將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被作為重點工作寫入“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在政策鼓勵和引導下,可持續發展已經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必須要關注的趨勢。
標簽“撕開”后的價值觀營銷
眾所周知,標簽是傳達產品相關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直接渠道和手段。產品的標簽上除了生產日期等,還會有許多營銷內容,比如代言人形象。
“標簽是產品的身份,也是產品的衣服,標簽上的內容有助于消費者了解品牌和產品,尤其在新消費時代,標簽成為產品成分的展示牌。”有專家認為,一般標簽上會有品牌設計理念和調性,還會有產品的生產配料表和產地。去標簽后,對新品牌來說可能是一次挑戰,因為失去了辨識度,但對老品牌影響不大,因為消費者早已對產品外形有了認知。比如,農夫山泉的瓶身很有自身的特點。
快消企業撕掉標簽的背后,實際上是消費者認知在改變,從而導致企業未來的營銷也要重視價值觀的引導,把正確的價值觀移到前端,將有助于消費者好感度的提升。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提升、消費意識的轉變,可持續包裝逐漸成為消費選擇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調研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愿意為環保付出精力和金錢;更多的受訪者愿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溢價,且收入水平越高,為環保特質付費的意愿越強?!?021年全球綠色購買報告》中67%的受訪者認為可回收包裝很重要,64%的受訪者認為含有可回收成分的包裝是其購買決定中的優先事項。
此外,品牌如果可以做好極簡風,并不會以犧牲銷量為代價,而是會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據食品市場調研機構Innova Market Insights發布的2021消費數據表明,全球有57%的消費者表示,當一個熟悉的品牌適當改變其包裝設計,反而更能吸引他們的關注。
2020年4月,三得利在日本上線限定版綠茶包裝,覆蓋瓶身的瓶簽被換成瓶肩部的小標簽,原標簽位置加上了招財貓和達摩形象,這款瓶裝綠茶的銷量同期增長了50%。
目前,食品飲料、服飾、美妝等領域,均出現了去標簽化的趨勢。沒有標簽的包裝或許看著確實少了點美感,而且單瓶的包裝并沒有過多的產品信息,許多消費者會有不信任感,這也阻擋了無標簽化的包裝設計成為新潮流。因此,除了從環保角度出發進行宣傳以實現逐漸改變消費者追求精致的觀念外,還需要采取措施保證產品質量和防止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以此來消除消費者的擔憂。
對于無標簽化的包裝產品,是否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提供了捷徑,這不僅是消費者的擔憂,也是企業和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企業除了采取措施在每瓶的瓶身印制必要的產品信息外,還需要政府進一步的政策保護以及相關部門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懲治和打壓,讓消費者買得放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