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西充縣大力開展撂荒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35萬畝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不斷筑牢糧食安全“堡壘”。今年,西充縣預計完成大春糧食總播面積65萬畝、總產量26.56萬噸,儲備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種子約710噸。
立優勢謀長遠繪好糧食產業“布局圖”
近日,在西充縣仁和鎮丹桂埡村糧王生態農業種植基地,一塊塊翻耕完成的高標準農田平整規范、星羅棋布。
“我們今年將試種300畝新品種———巨型水稻,這種水稻最高可以長到2.2米,一畝產量可達800公斤,秸稈還可以用來做養殖飼料。”糧王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成木告訴記者,今年,他們計劃栽種有機水稻、巨型水稻等2200畝,預計產量達1300噸。
“西充縣高標準編制了《西充縣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建設規劃》,全力構建‘一帶、四組團、百基地’糧食安全產業帶。“一帶”即35萬畝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四組團”即義青觀十萬畝有機糧油產業園、中國有機魚米之鄉、中國有機紅薯小鎮、臨江新區有機糧油產業示范園“四大組團”;“百基地”即規劃建成有機水稻、有機小麥、有機紅薯、有機玉豆等有機糧油基地100個。
據了解,西充縣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成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糧食安全領導小組,壓緊壓實部門、鄉鎮責任,修訂完善《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落實300元每畝補助標準,年整合涉農項目資金1.5億元,全力保障糧食生產。
盯重點夯基礎擴大糧食產業“播種面”
日前,在西充縣關文鎮長路埡村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內,一列列綠油油的大豆、玉米苗長勢喜人,幾位村民正在田間地頭忙著揭膜、施肥。通過招引業主復耕,該村曾因管理不善的土地搖身一變,成為西充縣春耕生產示范樣板。
“我們提前做好了水稻、玉米、紅薯等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規劃,將糧食生產任務層層分解到村,細化到農戶和田間地塊,實行掛圖作戰,確保糧食生產任務落地落實。”西充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西充縣計劃完成大春糧食總播面積65萬畝、總產量26.56萬噸目標,儲備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種子約710噸。
據了解,西充縣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旱澇保收、能排能灌、宜機作業”,推進老舊園區道路、渠系、山平塘、蓄水池改造提升,統籌水務、交通、國土項目資金,加快新規劃的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高標準農田面積達40萬畝;積極推進撂荒地整治,開展耕地和基本農田“整改補足”、撂荒地整治、園地騰退“三大”行動,力爭在2023年年底前,基本消除全縣的撂荒耕地;加快推進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突出糧食生產導向,堅持“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連片成面”思路,每個鄉鎮最少建設規模糧油園區1個;梯次推進國省市縣星級園區創建,力爭3年內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0個,同時,堅持“大園區、小業主”,鼓勵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創新“鼓勵農戶自主種、招引業主流轉種、集體經濟兜底種”撂荒地整治種植模式,優先用于糧食產業發展。
重支撐優服務提升糧食產業“生產率”
日前,勇飛“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在西充縣青獅鎮楊柳埡村成立,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走進勇飛“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但見智能管理服務平臺的大屏幕上,一只“小蜜蜂”不停地畫著綠色圈。“小蜜蜂”是正在田間作業的農業機具,凡納入平臺管理的大型農機,都安裝有北斗導航智能終端,工作和停放的軌跡在大屏幕上顯示得一清二楚。
“目前,中心擁有專業機手約50人、各類農機具400余臺(套)。”勇飛“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智能農機服務平臺,該服務中心可開展育苗、機耕、機播(插)、機防、機收等農事服務。
西充縣加快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建設,建成勇飛‘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平臺,整合全縣社會化服務組織61家。依托該服務平臺,西充縣可實現育苗、耕作、播栽、植保、收割、烘干等“全鏈條”農事服務社會化,年服務面積達30萬畝,實現糧油園區社會化服務全覆蓋。
據介紹,西充縣引進推廣水稻川優6203、小麥南麥618等糧油新品種30個,建成糧油高新技術推廣示范基地2萬畝,組建糧油科技研發推廣團隊11支,推廣輕簡栽培技術,園區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油菜分別實現畝均增產30公斤、22.5公斤、15公斤。同時,西充縣創新推廣“保底產量勞務酬金+超出產量按比提成”“社會服務+單產分紅”等利益分配機制,種糧農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西充縣整合縣公安、縣市監、縣農業等部門執法力量,深入開展“農資打假‘春雷’行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等,定期開展農資市場、農業基地檢查和農產品抽樣,全力守住糧食生產“投入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