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充市突出特色、錯位發展,以“農頭工尾”為抓手,因地制宜建設“1+8”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全市農產品加工能力顯著提升,縣城產業經濟基礎有力夯實。
一是聚力打造“1+8”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
南充聚焦產業鏈條延伸,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接川東北片區農產品精深加工需求,按照建設“1+8”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總體部署,高點定位,高端突破,高位推進,在西充義興打造“現代化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樣板園區”。各縣(市、區)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采取獨立建園或工業園區單獨劃片的方式,專業建園、各有側重,建設縣級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全市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到67%以上,培育了燕京啤酒、匯源果汁等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05家,農產品加工年產值達400億元。
二積極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
招大引強,招強引優,緊緊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加工園區主攻方向,精心謀劃、包裝一批農產品加工招商項目,用項目吸引企業來投資發展,大力招商引進“三類”500強、大型央企、省企、上市企業、領軍龍頭企業等大企業、大集團,建成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近三年簽約農業投資項目52個,協議投資近150億元,先后引進香港利達豐、四川港航等重點龍頭企業,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勁引擎。扶大、扶強、扶優,全力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競爭力強、有地方特色的小微本土企業,支持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多種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重點培育一批優勢特色型、科技創新型、規模帶動型和出口主導型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全市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56家、農民合作社8300多個、家庭農場4200余家。
三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新業態
推動“互聯網+農產品加工”發展模式創新,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推進現代農業加工業向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發展。大力引導開發農產品加工與文化民俗、科普教育、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的新產品。緊緊依托風景名勝、森林公園、農業園區和城郊鄉村的特色區域,深化創新拓展“農產品十精深加工+休閑旅游”的融合模式,開發以農家樂、休閑農莊、產業景區為主要形式的特色產品。引導扶持發展電子商務、農商直供、加工體驗、中央廚房等新業態。
四是探索創新聯農帶農利益新機制
成功探索和推廣了獲得中央、省委認可的“農民產業園”“兩統兩返”“勞務承包”“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新型經營模式,有效解決農戶缺資金、缺技術、無法融入產業發展、無法有效鏈接市場等難題。完善入股保底、增產提成、二次返利等利益聯結機制,保證農戶獲得基本收益,又可選擇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務工收益、經營紅利等多項收入,讓農民扎扎實實增收。全市128萬農民進入農業產業園發展,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