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是在農產品、食品的生產、貯運、銷售等全流程環節發揮重要的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提升食品品質、降低損耗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我國冷鏈物流規模加速擴增,果蔬冷鏈物流、水產品冷鏈物流等加快細分,但斷鏈等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加快形成標準化的技術規范,將有利于解決現存的食品冷鏈斷鏈這一核心問題。4月13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水產品冷鏈物流信息管理技術規范》 團體標準,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十三五”以來,我國漁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力量不斷增強、漁業三產融合更加緊密,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500萬噸左右,既為保障“菜籃子”穩定供給作為貢獻,也促使漁民收入得到長足提升。站在“十四五”這一新時期,今年一月印發的《“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中指出,漁業要瞄準2035年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的目標乘勢而上,力爭到2025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900萬噸,漁業產值達到15000億元,二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54%。其中,水產品加工作為產業融合中的重要一環,《規劃》指出,要加快水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建設、加強產地倉儲保鮮和集配設施設備建設,提升流通組織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水產品上行能力。
不過,水產作為對生產、儲運環境要求較高的一類產品,盡管近年來我國日益壯大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投用為水產品產銷提供了一定保障,但當下冷鏈物流存在的管理不規范、冷鏈斷鏈等問題仍制約著產業發展。日前,由蓬萊京魯漁業有限公司、煙臺同大
制冷設備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 究院、中國海洋大學等多單位共同起草的《水產品冷鏈物流信息管理技術規范》(T/CAPPMA 01-2022),經審查批準后正式發布,或有助于推動冷鏈物流在水產品生產、儲運等環節發揮出其更大效用。
據悉,該標準規定了信息管理系統、信息采集設備、信息匯集、存儲以及管理的要求,適用于水產品及其相關企業的冷鏈物流信息采集和管理。標準中指出,冷鏈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統應包含各子環節的信息管理子系統、信息采集設備、異常報警功能等,確保水產品的冷鏈物流各環節可追溯、信息可記錄、可及時預警等。其中,信息采集設備應由 RFID、手持終端(PDA)或安裝 APP 的手機構成,環境信息采集設備由溫濕度
傳感器和信息采集模塊構成,可以滿足RFID識別技術或條碼識別技術進行物流基礎信息采集,以及可對加工車間、冷庫、冷藏車等進行測溫,并對主要的標簽位置、測溫點位置等進行明確。(詳細內容可見下文附件)
漁業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我國通過推進水產養殖綠色化、全面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加強漁業科技創新解決“卡脖子”難題、制定和完善漁業相關標準,以及加快水產品冷鏈物流搭建和完善等多舉措,壯大漁業經濟。以各個舉措落實中的細節問題為抓手,確保其真正發揮作用,將有力推動漁業健康穩定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