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品牌薯片因“吃出一撮毛發賠付1000元”沖上熱搜,隨后該品牌發表聲明稱,“消費者所反映的情況為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為其塊莖提供養分的土豆根莖,屬于天然馬鈴薯自身組成部分,為極個別馬鈴薯因成熟度未脫落根莖造成的,不涉及任何食品安全”。該事件目前已經告一段落,我們還是簡單從薯片生產本身來談一談薯片食品安全這回事。
油炸食品雖然熱量很高,但其似乎有著天然的“好吃”優勢。從快餐店里各種酥脆可口的肉類、薯類油炸小食,到一口咬下去咔吱脆的各種風味薯片,人們對油炸食品的喜愛可見一般。其中,薯片作為開袋即食的一類休閑零食,更是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心頭好”,市場滲透率相當之高,人手一包薯片雖然有些夸張,但閑了、餓了、嘴饞了,來包薯片可以說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因而我國薯片市場也得到長足發展。
目前,市面上的薯片類食品主要有兩種生產工藝。一是袋裝的鮮切薯片,所謂鮮切就是指將土豆原料進行清洗、脫皮、切片處理后,直接進行浸燙、脫水、油炸、拌料、冷卻、包裝等處理后得到的食品。因為鮮切薯片沒有過多添加其他配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土豆原有的醇香感,吃起來既輕薄香脆,也有濃郁的薯香。當然,由于鮮切型薯片很容易氧化和破碎,所以多是采用充入惰性氣體的袋裝包裝。
在鮮切薯片制作過程中,油炸環節要將含水量高的土豆片降至一定水平,確保成品的酥脆口感,還要確保不過火炸糊,這一工藝具有一定的難度。隨著近年來變頻調速、雙層網帶、自動瀝油、自動排渣等功能的
油炸設備在薯片生產中應用,也為提升薯片品質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種薯片則主要是復合型薯片,與鮮切薯片將土豆現切現炸不同,復合型薯片是將土豆與馬鈴薯粉、淀粉等進行混合得到泥狀原料后,進行再次塑形和油炸的產物。相對于鮮切薯片,其外形上更加規整,口感上則更加緊實、有嚼勁,這一類型的薯片含油量較少,對保存環境的要求較低,多是采用罐裝或盒裝包裝。
上述兩種薯片在制作工藝上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口感、風味上各有所長。但殊途同歸的是,在食品工業的轉型升級中,自動化程度更高的鮮切薯片流水線和復合薯片生產流水線,都在通過
切片機、
攪拌機、油炸機、冷卻設備等相互配合,以更流暢、更高性能的加工制作過程賦能薯片生產,品質穩定、食品衛生等得到有力的保障。并且,得益于技術快速發展,當下無論是何種薯片的生產,在加工環節一般都會經過金屬檢測儀、視覺檢測定位系統等檢測儀器對產品進行多道質檢后出廠銷售,此次相關事件的出現也提醒各大生產廠家要持續做好品質把控,不給食品安全問題留余地。
無論如何,食品安全無小事,包括薯片在內的各類食品生產還是要牢牢把控好生產加工的各個環節,善用一系列新技術手段等守好質量安全底線。在面對消費者提出的一些反饋或質疑時,也要及時回應和處理,共創良好的消費環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