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今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是“共促消費公平”,推動社會共識、促進制度完善、堅持維權主張、加強宣傳引導是主要落腳點。食品消費作為與國計民生切實相關的領域,向來是“315”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隨著一大早某肉類加工企業生產車間亂象話題沖上熱搜榜單,再度敲響食品安全警鐘,維護消費者權益、共促消費公平還需多方共同發力。
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315”前后的市場信息,“爆雷”似乎很貼切。加大力度的市場監管和長時間的臥薪嘗膽,都在近段時間為人們呈現出繁榮發展下的市場背后到底暗藏如何的危機和雷點。連日來,僅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先后開展“走近3·15,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在行動”、“走近3·15,網絡交易監管在行動”、“走近3·15,消協在行動”、“走近3·15,市場監管鐵拳在行動”、“走近3·15,產品召回在行動”等一系列主題行動,更不要說多家媒體的調查記者陸續披露出多個行業的現存亂象。
需要注意的是,“315”存在的本質不在于如何曝光行業情況和要讓多少家企業站到輿論指責的聚光燈之下,發現并解決問題,推動和促進行業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最終要務。就拿今天受到關注的食品領域相關案例來看,無論是肉類加工廠中工作人員服裝發黃發臭,還是生產食材掉到地上后撿起直接加工、配置的風淋系統形同虛設等問題,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都存在很高的可操作和規范化空間,在食品生產要守牢安全底線的當下,市場監管、食品生產等多方要各自強化和落實自身責任。
首先,強化市場監管是落實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抓手。在去年發布的“十四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就提出加強和改進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強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監管、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設攻堅行動、加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抽檢和監管執法等重點任務。而得益于近年來我國加快建立健全相關食品監管制度,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的數字化監管在多地落地施用,以及食品快檢儀器、食品快檢室等在助力常規化的食品檢驗檢測中發揮作用,市場監管的功能性、時效性都在不斷增強。
其次,食企作為食品生產主體,也是重要的食品安全“把關人”。隨著食品工業在新時期加速轉型升級,從食品加工小作坊到規模性的食品生產企業,其實都已經具備相當可觀的生產環境和生產設備設施,這就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礎性保障。但就現實情況來看,維護食品安全還是要經歷長時間的考驗,這仍需要生產企業增強行業自律,以嚴于律己的作風提升生產車間監管水平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實力,落實車間設備設施的各項作用,以高質量產品立足于市場。同時,要通過開展培訓、提升宣傳等形式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提升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意識,從而達到提升規范生產的目的。
與此同時,這些年我國先后制定、修訂了多項食品相關領域的生產管理條例和各類標準,為市場監管和食品生產帶來了有據可依的前提。為夯實食品質量安全底線,也要雙方協力、遵守相應的規范、規則,共創良好的食安環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