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使用燃氣供能的明火烹飪是餐飲后廚的主要加工方式,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不可小覷。在廚房燃氣爆炸事故等引發廣泛關注后,近年來,以江蘇為代表的地區加快推進省內“全電廚房”建設,助力各類餐飲主體廚房安全系數提升,讓餐飲業更加安全、綠色、環保,一系列電廚具的市場應用率進一步提高。
1月7日,重慶市武隆區鳳山街道辦事處食堂發生坍塌,造成十余人遇難,后經初步判斷,主要認為這是一起食堂燃氣泄漏引發的燃爆,這一起沉重的廚房燃氣事故以過重的代價再次敲響餐飲廚房安全警鐘。
若注意相關報道,不難發展這些年因廚房燃氣導致的事故實屬頻發。大家除了要牢記防范燃氣泄漏的措施,如經常檢查連接燃氣管道和燃氣用具的膠管是否壓扁、老化或松動被咬壞,定期更換膠管、使用燃氣后務必關閉灶具開關和燃氣管道閥門外,如何從根本上應對這一問題、提升廚房安全性,也是整個行業與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考驗。
而相較于燃氣等傳統能源,電能所具有的安全、清沽、便捷、高效等特點使之成為一種理想的能源使用方式,由此衍生的全電廚房或許也為各類餐飲主體廚房帶來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案。“全電廚房”,又稱電氣化廚房。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應用集成化、自動化、智能化電磁加熱灶具以及各類電器設備,使電能成為廚房供能的來源,實現廚房由明火烹飪向無明火無廢氣生產轉換。
長期評估來看,全電廚房還具有降能耗、降成本等優勢。據介紹,諸如
電磁爐灶使用時的加熱效率可達到燃氣灶的3倍,又因為全電廚具大多具有自動斷電保護等功能,而且操作便捷、容易控溫、產生油煙少,能夠有效的降低廚房安全隱患,規避廚房安全風險。一旦全電廚房實現地區性量化革新,還將大大節省煤、燃氣等化石能源,帶來規模化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變革,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力量。
近年來,江蘇先后通過出臺《關于鼓勵餐飲場所推廣“瓶改電”的工作意見》,積極推廣“全電廚房”、推進“瓶改電”和“管改電”、打造“全電廚房”相關試點工作,甚至揚州還走出了一條整合全產業鏈資源,以全電廚房廚具生產線投產、量產完善全電設備供應鏈的發展道路。在此背景下,江蘇餐飲業加快轉型升級,據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消息,2021年江蘇省推動建設4023個“全電廚房”,較上一年翻倍增長,同時覆蓋到餐飲業、校園、醫院、政府機關廚房等多場景。
不僅如此,全電廚房升級改造的一大核心在于烹飪設備的迭代更替,如何讓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到其中呢?據了解,除了上述提及的一些政策措施外,江蘇省內各地還因地制宜地實行資金補貼,如宿遷以安委會的名義全面部署“瓶改電”,市政府給予50%補貼,淮安則明確示范區內商戶改造電灶具,政府補貼60%的費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