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隨著金秋以來我國秋糧收獲漸入尾聲,農業農村部消息稱今年我國糧食增收已成定局,糧食生產將實現“十八連豐”。為了夯實糧食豐產豐收的基礎,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對農業生產、糧食儲存、糧食運輸、糧食加工等環節作出要求,確保糧食減損、減浪費。
水稻、小麥、玉米等谷類作物,大豆、蠶豆、豌豆等豆類作物,甘薯、馬鈴薯等薯類作物共同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糧食作物,糧食作物及其制品既為人們的日常溫飽提供基礎保障,也是畜禽精飼料的主要來源,需求量的持續保有和需求數量較大使得糧食生產在農業產業中居于重要地位。隨著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生產技術進步,連年來我國以水稻為代表的糧食作物生產走向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在今年秋糧增收已成定局的基礎上,我國糧食產量將繼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迎來第18個連續豐收。
然而,盡管在糧食新品種培育與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新技術等應用下我國糧食生產呈現出較為穩定的增長,但作為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產后損耗、浪費嚴重仍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一定威脅。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每年我國有近700億斤糧食在產后儲藏、糧油加工、餐飲流通等各個環節被損耗,將糧食減損節約提上日程迫在眉睫。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強化農業生產環節節約減損、加強糧食儲存環節減損、加強糧食運輸環節減損保障、加快推進糧食加工環節節糧減損、大力推進節糧減損科技創新、堅決遏制餐飲消費環節浪費等八個方面、28條細則的持續推進,將成為糧食全產業鏈節約減損的主要方向。
而在糧食全鏈條減損節約中,產后環節往往被視為頭道關鍵關卡,近年來我國糧食產業在這方面取得不錯成效。一是面向糧食生產加工中運輸多環節損耗大、干燥不及時、儲糧效能低等問題,我國加快構建了一批提供糧食清理、烘干、收儲等服務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并將糧食烘干設備等納入農機補貼范圍,為糧食生產提供保障;二是面向糧食過度加工帶來的大量損耗,我國近年來注重對糧食加工相關標準和精度指標的完善,并通過推動糧食生產線改造,以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科學化生產推動糧食加工提檔升級,減少不必要損耗的同時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和綜合利用率。
糧食安全事關民生大計,也與社會經濟、國家發展緊密相連。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決定了我國對糧食生產有著較高的需求,多舉并措守好糧食生產關具有重要意義,在時代變化中面向人們的消費需求轉變,積極應對糧食損耗大、浪費多等問題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值得關注的重要命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