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華為“天才少年”自制機械臂的新聞火了,就職于華為的彭稚輝在半年時間內,將圖紙迭代了151個版本,打造出一款小型機械臂,末端重復精度達到了0.02mm,就連在軟件層面的算法及后續軟件開發,也都由他一人搞定。
“天才少年”自制機械臂,更像是中國機器人企業的一個縮影。在不斷積累中,正醞釀一場厚積薄發。
市場積累,是增長的底氣
所謂厚積薄發,首先是積累。中國機器人發展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市場,早在2019,中國機器人密度已經達到了187,你可能會說,這個密度可不高。但全球平均水平113,亞洲平均水平為118。2016年,中國機器人密度才只有71。三年的時間增長接近兩倍,這樣的速度也不容小覷。
機器人的市場積累,和中國制造業的升級轉向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之初,依靠大體量的汽車制造和3C電子實現了最早的積累,隨著新能源、光伏、電池等領域生產需求激增,機器人又進一步打開了市場。而如今智能化大背景之下,機器人又將迎來更大規模的市場擴張。這些,都是機器人爆發式增長的基礎。
企業競爭,刺激薄發
中國機器人企業,在長期發展中涌現了新松、新時達、埃斯頓、拓斯達為代表的企業,在今年一季度報告中,營收均達到兩位數,有預測表明,中國工業機器人,即將進入“國產替代”的窗口期。
2020年,工業機器人市場因疫情出現波動,然而中國機器人裝機量卻達到了16.7萬臺,全球占比44%。中國的機器人市場,正在影響全球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走向。
在巨大的市場吸引和驅動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機器人產業,工業機器人的自主發展之路正在越走越寬。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23.7萬臺,今年8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57.4%,1至8月產量同比增長63.9%。
國產機器人入場之前,機器人還是“四大家族”的天下。ABB憑借機器人的整體性、細節操作以及全面的運動控制系統,非常適合精密加工。庫卡憑借開發式操作系統和能干苦力,占據了很多汽車生產線,發那科憑借“短小精悍”彌補了很多需求,而安川電機依靠電機和
變頻器等核心部件打下了一片天地。
中國的機器人,在空地上不斷建起
工業機器人應用中,約40%是搬運和上下料,20%是焊接和釬焊。憑借中低端的小負載焊接機器人,以及物流機器人打開市場,憑借物美價廉”的競爭優勢就是“一步步擴大市場,最終實現了向上發展。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現存機器人相關企業30.80萬家。2020年我國新增機器人相關企業6.98萬家,同比增長77.36%,創十年以來新高。
深厚的市場基礎加上多樣的行業需求,讓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崛起,成為了一種必然。目前,中國機器人正迎來發展窗口期,機器人有機會做得比國外更好。中國機器人要擺脫“戰略跟隨”主動發起“戰略進攻”,從“跟跑”到“并跑”走向“超跑”。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