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萬物皆可涮火鍋”,肉片、毛肚、肥牛、牛肉丸、金針菇、土豆等向來被視為火鍋中不可缺少的食物,鴨腸、黃喉、蝦滑則算得上憑借自身“優勢”從眾多火鍋食材中脫穎而出。隨著以蝦滑為代表的食物不僅局限于火鍋中,還被用作燒烤、烹飪食材,甚至衍生出單一的蝦滑美食小鋪,蝦滑市場逐漸被看好,需求提升下上游鮮蝦養殖、中游蝦滑加工廠產業鏈條正在搭建與延伸。
鮮嫩、細膩、Q彈又跳脫人們傳統印象的口感的和風味使蝦滑被認為是一道美味,在火鍋餐飲中的出現則可視為蝦滑崛起的開端。隨著人們對蝦滑的印象從初識一點點轉變為追捧,用光環加身來形容蝦滑好像再合適不過。而后在人們日益習慣于每逢火鍋都要來上一份蝦滑的基礎上,不僅不少火鍋品牌還通過打造火龍果蝦滑、咸蛋黃蝦滑、竹蓀蝦滑、面筋蝦滑等多元口味和吃法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許多小吃、餐飲店也緊抓蝦滑市場“風口”,推出蝦滑飯、蝦滑粥、冒蝦滑、蒜蓉粉絲蝦滑、烤蝦滑、蝦滑漢堡等一系列美味,更甚者還有專門推出以蝦滑為核心的小吃品牌。
毫無疑問,隨著蝦滑消費場景的延伸和跨越式發展,蝦滑已經成為近幾年來餐飲業中當仁不讓的一大新食材,消費市場勢頭大好。據火鍋餐見相關數據,預計當下蝦滑食材市場規模已經在向1000億靠攏。這無疑也讓食品行業看到新商機,尤其是在頭部品牌尚未誕生的背景下,這一藍海競爭充滿可能性,但挑戰性自然也不可忽略。
例如蝦滑雖然生產工藝相對簡單,但原料需求的快速增長和鮮蝦供應期的穩定之間不可避免地帶來價格波動,以及鮮蝦品質與蝦滑成品的密不可分性等,都使得該品類發展面臨難點。對此,在上游企業加碼布局這一賽道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企業尤其注重構建相對完整的鮮蝦養殖、就近工廠、自動化生產、倉儲配送等于一體的供應鏈。
以近日正式投產的逮蝦記蝦滑智造工廠為例,廣西北海這一選址毗鄰優質的鮮蝦原產地,從鮮蝦捕撈到運往加工廠、進入生產線的時間得以有效縮減,原料新鮮度提升后自然將為蝦滑成品增色。此外,在蝦滑消費市場中常見的一大關鍵詞是“手打”,人們對人工手作更新鮮的固有認識轉換為賣點利好于商品銷售,但成本高、效率低、食品安全風險等問題存在也值得關注,這不僅需要人們的觀念與時俱進,在斬拌設備、
打漿設備等肉類深加工機械性能不斷完善,自動灌裝、氣調包裝設備等帶來更可靠的定量保鮮助力下,蝦滑生產也需在食品工業向自動化、智能化的轉型發展潮流中及時把握機遇。
據悉,在逮蝦記新建的智造工廠中就著力以蝦滑生產線滿足生產需求。八條生產線建成投產后預計未來可達到200噸的日產能和蝦滑品質的穩定性、一致性,以及柔性生產下能夠滿足下游餐飲業的不同體量原料需求等,都將在未來的蝦滑市場中成為重要的競爭優勢。
消費升級驅動下,近幾年眾多新食材、新品類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吸引著人們的關注。體量龐大的餐飲市場向來是“兵家常爭之地”,關注市場需求與行業動向,牢牢把握住發展機遇方能更好地分到“蛋糕”。同時,在食品工業轉型升級背景下,企業不僅要及時布局,更要實現“有效”布局。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