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到餐飲店消費時發現嚴重的缺斤少兩情況,即一份毛肚200g,在稱重時僅有138g,分量直接少了1/3。“缺斤少兩”一直都“為人所不齒”。雖是如此,不管是餐飲店,還是零售店、農貿市場及個體經營店和食品加工企業等依然會有“缺斤少兩”的現象出現,一次又一次試探著公眾和法律的底線。切莫讓“缺斤少兩”減損舌尖上的信任,多方面發力讓違規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一直以來,都會有商家僅僅為了一時的利益,通過各種方式在稱重時做“手腳”,消費者購買到“缺斤少兩”產品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有女子市場購買1斤海鮮,回家稱了下,竟然少了三四兩;也有消費者網上都買的牛肉干,4袋250g凈含量稱重后只有900g左右;而近日,隨著媒體曝光的發酵,某餐飲店規格約200g的毛肚實際只有138g,缺斤少兩的情況也迅速登上了熱搜。
那么,該如何解決“缺斤少兩”呢?其一,對于市場監管部門來說,要開展農貿、餐飲、食品加工等行業產品凈含量計量監督專項抽查,不斷加強商品計量監管,同時還要加強集貿市場的電子秤、臺秤、吊秤、電子天平等計量器具監管和檢定,提高計量管理水平,確保計量器具的正常使用,并依法嚴厲打擊“缺斤少兩”、欺詐消費者的不法行為,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其二,作為餐飲行業的經營者要增強自身社會責任感,嚴把食材質量安全的同時,更要誠信經營,莫要為了眼前利益,再者為了盲目擴張在“量”上動手腳來填補利潤,損害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當然,如若出現食材“缺斤少兩”,餐飲店更不應將操作失誤、食材水分蒸發作為擋箭牌,最終會失去更多消費者的信賴,減損舌尖上的信任。
隨著“倡導文明餐桌,制止餐飲浪費行動”宣傳工作深入開展,愈來愈多餐企也踐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甚至根據剩飯“重量”多少收取相應的費用。剩飯的“重量”被重視,食材的重量卻要忽視,出現缺斤少兩呢?筆者建議,餐飲門店每個餐桌或者就餐中心區可以放置電子秤、電子臺秤等計量器具,讓消費者能夠明明白白消費。
其三,若是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要嚴格按照預包裝商品的要求,既不要過度包裝,節約資源,促進包裝物減量,也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在預包裝商品計量上“缺斤少兩”,而要增強產品包裝計量法制意識,購置并使用正規、合格的
計量包裝機,根據相關規定明確標上凈含量,保障廣大消費者買得明白、放心。
無論是餐飲企業,還是農貿市場經營者、食品加工企業的警鐘都已經敲響,相關人員都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注重產品質量的同時,更要誠信經營,切實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監督權,讓價格公道、秤準量足,安全健康、服務周到的餐飲、食品業態。切莫要為了一時利益,抱著僥幸心理在“量”上動手腳,要不然失去消費者們的信任、口碑之后想挽回就十分困難了。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