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歷史悠久,與此同時中國又是一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這也導致了在中國人的飲食觀念中,“時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標準。而現在秋意漸濃,玉米作為秋季的時令食材,自然也是這個季節不可或缺的桌上美食。
盡管玉米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明朝中期才開始傳入中國,但由于其很好的環境適應性,很快就成為了重要的糧食作物,并逐漸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也正因為如此,我國的玉米產量、進口量都非常高,根據此前網上公開的數據來看,僅2019年,我國的玉米播種面積達4496.8萬公頃,單位面積產量為6.32噸,總產量達2.61億噸,同期進口量479.3萬噸,而2019年玉米消費量為27558萬噸。
玉米的受歡迎與其作為農作物以及糧食的價值是脫不了干系的。一方面,玉米作為一種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都很強的糧食作物,可以作為畜牧業、養殖業、水產養殖業等的重要飼料來源,其副產品還是醫療衛生、輕工業、化工業等領域重要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玉米廉價但營養價值豐富,像我們一般食用的玉米,其維生素為稻米、小麥的5-10倍,并非富含鎂、鈣、胡蘿卜素及膳食纖維,對于維系人體健康有很高的價值。并且作為秋季的時令食物,玉米還能去秋燥、健脾、利尿消腫,讓身體更好地適應夏秋交替。
目前市面上的玉米種類也非常豐富,按用途分,有糧用飼用品種、菜用品種等,而一般來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主要是菜用品種的玉米,像我們熟悉的甜玉米、糯玉米、玉米筍便是這個大類中的小類。
一般來說,絕大部分人買玉米都是根據自身口味習慣來選擇的,但事實上,即便甜玉米和糯玉米這種小類上的品種差距,在影響價值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并且這種差異有時候和群眾的認知還會有所不同。例如許多人認為甜玉米糖分足,不利于減肥的或者高血糖患者食用,所以去選擇糯玉米,但事實上血糖控制不好或者有控制體重需求的人,更應該選擇甜玉米。甜玉米水分大熱量低,相對來說糯玉米營養物質更多,但是對于身體負擔也更大。
另外,許多人會在煮玉米的時候加入少量的堿,讓玉米中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結合型煙酸變成游離型煙酸,增加其營養價值。但事實上,這個并不是絕對的。煙酸缺乏會產生癩皮病,因此在一些低煙酸飲食的國家,確實可以通過煮玉米加堿來增加煙酸的攝入。但是我國飲食文化中魚肉類及面食攝入豐富,因此煙酸供應相對充足,不需要通過玉米來補充煙酸。相反,由于堿的影響,玉米中的維生素B1和B2會損失掉,而維生素B1和B2卻是大部分國人攝入不足的營養素。因此,就實際情況來說,煮玉米其實是不建議加堿的。
除了這些之外,不少居民還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玉米能夠幫助消化系統。盡管作為粗糧,玉米確實能夠起到促進腸胃清潔的作用,但是這有個前提條件就是食用者的腸胃本事屬于健康的狀態。對于消化系統不太好的人來說,吃太多玉米反而會增加腸胃負擔。
因此,綜合來說,玉米雖好,但是其中有不少學問。如果是日常作為美食,選喜歡吃得就好,但是如果打算當做食療養生,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不同種類玉米的不同功效。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