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是農產品深加工與滿足食品供應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行為規范化、標準化,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擬訂《黑龍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生濕面制品小作坊生產衛生規范》(征求意見稿)等4項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現公開征求意見,將于9月10日前截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量補給,食品安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作為重要的食物供給來源,也在此背景下得以快速發展,并形成豐富多樣的品種。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主要覆蓋白酒、植物油、掛面、豆制品、糕點、米粉等類別。
而由于小作坊趨于地方性且多分布在農村地區,在廣闊的市場空間中還有著數量多、規模小、分布較為分散等特征。在此基礎上,也于一定程度造成了小作坊加工存在生產設備簡陋、生產環境衛生條件較差、食品質量不穩定、質量衛生控制能力較弱等問題,從而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國多地也相繼開展調查摸底、專項治理等行動,力促食品小作坊生產加工規范發展與提檔升級。
與此同時,對于食安監管而言,以相應的制度、標準為基礎,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將對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就此,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提出并歸口《黑龍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生濕面制品小作坊生產衛生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小油坊生產衛生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糕點小作坊生產衛生規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豆制品小作坊生產衛生規范》(征求意見稿)4項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具體來看,上述4項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基本是對相應生產加工小作坊的術語和定義、生產加工場所、設施與設備、衛生管理、原輔料、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生產過程控制、檢驗、標簽標識、貯存運輸等主要方面進行規定。針對食品加工小作坊長期給人留下的“臟亂差”固有印象,食安標準中也著重對生產加工場所的內部、外部條件分別作出規定,如內部應按需配置配料區、加工區、包裝區等分區,外部不得存在有毒、有害場所與其他污染源等。
此外,不同的食品加工車間應根據生產能力引入適應的
面條機、
糕點機、殺菌設備、包裝設備、灌裝設備等基礎設施,滿足生產需求的同時也將推動小作坊加工的提檔升級。在衛生管理方面從人員管理、制度管理、廠房及設施管理等多角度的切入也將切實保障食安問題。
落實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是食品小作坊發展中的重要話題。《黑龍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生濕面制品小作坊生產衛生規范》(征求意見稿)等4項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已于近日開始公開征求意見,若有相關修改意見或建議可于9月10日前書面反饋至該委員會食品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