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BIFS2021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食品安全技術論壇在杭州圓滿結束,作為國內食品安全技術領域大規模、高人氣的年度盛會,本次CBIFS2021共開設了11個專題論壇,內容涵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安全認證認可、食品安全檢測方法、食品安全質量控制、食品供應鏈管理等。論壇還邀請了來自檢測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食品企業的技術人員、學者進行交流和分享,與觀眾共同探討食品安全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來自廈門大學的馮江華教授受邀參與了本屆論壇,并在“食品真實性鑒別與溯源”專題論壇上,帶來了題為《核磁共振技術在食品溯源分析和摻假鑒別中的應用》的報告,圍繞“目前食品研究領域面臨的問題”“核磁共振結合模式識別技術進行食品分析的優勢”“食品溯源分析和摻假鑒別的研究方法”“應用實例”四個方面詳細的介紹了核磁共振技術在保障食品真實性上的價值。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群眾關心的話題,而食品真實性問題本身也和食品安全有密切的聯系。為了確保食品安全以及食品真實性,食品研究領域的推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食品研究領域其實面臨非常多的問題。
馮江華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目前食品和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這直接影響著國際貿易的進行。與此同時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和安全性的日益關注,促使食品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優化。而當前的食品分析技術缺乏良好的量化系統,缺乏有效的質量檢測保證體系,也缺乏良好的重現性和普遍性。而針對這些問題,馮江華教授也以此切入,一一進行解釋。馮江華教授提到,在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聯盟地理標志保護和合作協定》正式生效,其中納入了雙方各275項具有各地區特色的地理標志產物,涉及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等。而這一協定的實施,能夠為雙方的地理標志提供高水平保護,有效防止假冒地理標志產品的出現,確保消費者能夠吃上用上貨真價實的高品質產品。
那么如何去鑒別食品摻假、如何準確的進行食品溯源分析呢?核磁共振技術(NMR)技術便是其中之一。關于NMR技術在食品研究中的優勢,馮江華教授講到NMR對所有化合物的靈敏度一樣,所測化合物的每個氫原子都有相應的譜峰,并且信號的強弱反映樣品中各組分的相對含量,同時NMR方法還可以進行實時和動態的檢測。
馮江華教授還補充道,核磁共振技術和模式識別相結合后,能夠實現對高維數據的降維,減少復雜性;使數據可視化,易于解釋;可對樣品進行分類和預測;便于尋找潛在的溯源性標志物。最后馮江華教授還列舉了“食用油的成分檢測和品質鑒別”“牛奶和不同嬰兒配方奶粉的模式識別分析”“蜂蜜樣品的溯源分析和慘假鑒別”等應用實例。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