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在奶業發展中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隨著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實施奶業振興行動”,內蒙古奶業也著力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進一步推進傳統奶制品生產加工向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力促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實現健康發展。
我國除了液態奶、酸奶等常見的奶制品外,還有馬奶酒、奶酪、雙皮乳、奶豆腐等眾多種類紛繁的傳統奶制品和民族奶制品。但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以及早前內蒙古自治區傳統奶制品產業大多呈現出分散化的小作坊模式,傳統奶制品生產一度面臨著操作規范性和生產環境不達標等挑戰,奶制品在走出地區、面向全國的加工、流通環節中也受到不小的限制。
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自治區傳統奶制品產業向好發展,加強生產指導、生產環境改造等,促進標準化轉變也是其產業發展中的必要一環。例如自治區先后舉辦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創建培訓班,對民族傳統奶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生產工藝地方標準等進行解讀,并對可取的經驗進行介紹;地區市場監管局有針對性的對奶制品小作坊進行“因地制宜、一戶一策”的整體改造,以生產環境、技術、加工設備等為落腳點,在保留傳統奶制品產業的民族性、傳統性的同時,為加工坊帶來更多貼合與現代化發展的方案。
而據悉,諸如扎魯特旗奶制品加工作坊在當地市場監管局的因地制宜整體改造下,奶制品加工坊中不僅設置有獨立的擠奶間、晾曬間、包裝間等,還引入了一系列食品級乳制品模具、包裝設備等,并在擠奶、儲奶、發酵、熬制、包裝、銷售等環節有了統一的標準。當地從事奶制品加工的人員就表示,加工坊進行改造后,相較于從前直接在家里廚房和自己住的火炕里進行加工,生產環境更加整潔有序、生產流程也更加規范了。
與此同時,隨著內蒙古對奶制品加工小作坊進行有目的、有措施的全面整改,小作坊在逐步實現規范化之外,也為傳統奶制品加工形成產業化、品牌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了解,諸如嘎達蘇現已有近80家具有食品生產登記證、且分布相對集中的加工坊,每年可帶來1600噸左右的各種奶制品。另外,據相關數據,2019年內蒙古傳統奶制品產業年加工產值已經達到10億元左右,以奶酪為代表的奶制品也成為我國乳業發展中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看到,在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有關政策的幫扶和資金支持下,當地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可以說是有了煥然一新的改變,生產環節機械設備的使用與生產環境的升級等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