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直覺得廚房有魔法,一些蔬菜一些肉買回來進入廚房之后,就會變成各種各樣的美味。而對于當時的筆者來說,神奇的就是蒸包子了。為什么松散粉狀的面粉經過揉搓和蒸汽,就會變得白胖蓬松呢?問大人,會說是放了酵母。但是,什么是“叫母”?放了這個“母”之后為啥就變大了呢?又有沒有“叫公”呢?大人答不上來,就只能說“去去,一邊玩去,小孩子家家的竟搗亂”。于是,這個廚房魔法就一直留在了筆者心中,直到……
筆者學了化學。天哪世紀謎團被破解!化學真神奇!從此走上了化學專業這條不歸路……
廢話不多說,今天就聊一聊面食的美味魔法——膨松劑。
膨松劑
膨松劑(Leavening agents),在食品加工,尤其是面食加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夠使面食——無論是中式包子饅頭還是西式面包蛋糕——變得疏松多孔,從而獲得柔軟蓬松的口感。因此,膨松劑的定義就是:添加于生產焙烤食品的主要原料小麥粉中,并在加工過程中使面坯起發,形成致密多孔組織,從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軟或酥脆的一類物質。
通常來說,膨松劑可以分為兩大類:生物膨松劑和化學膨松劑。生物膨松劑一般指的是酵母菌;化學膨松劑則還可分為酸性膨松劑和堿性膨松劑。
生物膨松劑酵母一般泛指能分解發酵糖類的各種單細胞真菌,可用于釀造生產,是人類文明史中被應用得較早的微生物之一。
市面上售賣的一般是真空包裝的干酵母,這時候的酵母處于“睡眠狀態”,當它遇到水和面粉之后被激活,就開始了發酵過程。酵母發酵有兩個過程,“耗氧發酵”和“厭氧發酵”,面食能夠蓬松變大的主要依靠的是“厭氧發酵”。在這一過程中,面粉中的糖類物質在酵母作用下,經過復雜的生化反應變成了二氧化碳、酒精和熱量。面團中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自然蓬松變大,在稍后的蒸烤過程中,氣體受熱,還會進一步撐大面團。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酒精,以及酒精和酸反應后形成的酯類物質,則是面點獨特風味的來源。
所以有時候面團“發過頭”了,會聞到濃郁的酒味,這就是發酵過度酒精過多的原因。
化學膨松劑
化學膨松劑一般包括碳酸氫鈉NaHCO?(小蘇打)、碳酸氫銨、碳酸銨、碳酸鹽以及復合型膨松劑等。復合膨松劑多為碳酸鹽、酸性物質和淀粉三種物質構成,如常用的泡打粉即是蘇打粉添加酸性材料和玉米粉組成。
此外,現在市場上也有如葡萄糖酸-δ-內酯等有機膨松劑售賣。
不同膨松劑優缺點對比
酵母菌使用歷史悠久、無毒害、廉價易得。但存儲不當易失活。
堿性膨松劑如碳酸氫銨等,安全性較高,發泡能力較好。但在受熱分解后會有一定殘留,影響口感,使用不當時會使得面點發黃。
復合膨松劑由于添加了酸性物質,可有效中和在二氧化碳產生過程中所形成的堿性鹽,同時還可調節二氧化碳產生的速度,使面食氣泡分布均勻綿密。但復合膨松劑相對來說,成分更復雜,添加劑過多。
膨松劑安全標準
雖然膨松劑會使得面點口感更佳,但是過量添加卻會對健康造成影響,如泡打粉極易出現鋁超標。因此,我國也對膨松劑的使用添加制定了相關標準政策。《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規定,堿性膨松劑因安全性較高,可應用于各類食品,按生產需要適量添加;含鋁的復合膨松劑應限量應用在油炸食品、水產品及制品、豆類制品、焙烤食品、小麥粉及其制品、膨化食品和蝦味片中,其鋁的殘留量(干樣品,以Al計)≦100mg/kg。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