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持續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改革。有行業人士稱,我國食品科技與產業深度對接的黃金期已經到來。近日,2020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頒獎儀式隆重舉行,共有48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其中,技術發明獎一二三等共有5項,技術進步獎一二三等共有29項,產品創新獎二三等則有14項。
據了解,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評審工作于2006年11月由科技部批準,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登記備案的社會力量獎。評審工作自2013年3月啟動,每兩年評審一次,下設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突出貢獻獎、產品創新獎等6個專項獎。現如今,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已形成了單年份人物獎和論文獎、雙年份項目獎的固定表彰格局。
2020年度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表彰包括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產品創新獎3個專項獎。并且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用初評推薦、專業評審、綜合評審、獎勵委員會批準、網上公示等6個程序,共有48個項目分獲一二三等獎。技術發明獎一二三等共有5項,技術進步獎共有29項,產品創新獎二三等有14項。
筆者了解到,在技術發明獎中,一等獎2項,包括鎮江香醋發酵過程的可視化檢測技術及應用和基于多種納米材料速測關鍵技術的創新及應用;二等獎2項,有特色新型速凍米面食品創制及配套裝置開發和傳統蛋制品納米涂膜保鮮——品質控制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及應用示范;三等獎1項,是黃秋葵深加工技術及裝備。
而技術進步獎共有29項,一等獎12項,其中包括小米關鍵組分健康效應研究與產業化應用、玉米食用品質提升關鍵技術與應用、傳統蔬菜制品現代化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集成、減鹽增味酵母抽提物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特色乳品產業質量安全保障與協同創新、嶺南特色水果高效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米面加工副產物功能成分增值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等。
二等獎11項,其中包括傳統主食(掛面、米粉)智能化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集成應用、葡萄酒產業真實性識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高效智能化酶解制備植物源活性多肽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食品工業用茶精深加工在線監控及產品數字化評價技術開發、淡水水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與應用、電解功能水食品殺菌保鮮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等。
三等獎6項,具體包括生物協同增效中華面制品營養關鍵技術與智能化制造、廣式傳統肉制品綠色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斑馬魚功效與安全性快速評價系統在健康食品中的應用、食品安全數字化系統的建立和應用、黑果腺肋花楸發酵飲品生產關鍵技術及應用、大紅棗枸杞酸奶飲品開發及其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
同技術發明獎、技術進步獎相比,產品創新獎未有一等獎項,二、三等共有1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其中,產品創新獎包括植物蛋白肉創新產品、悅鮮活乳制品開發、低粘度飲用型風味發酵乳產品的關鍵技術創研與產業化、含生物活性乳成分及收腰罐身包裝設計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研發與應用、哎呦米面系列蕎麥面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研究等。
科技是支撐食品工業在急速變化中的動力和定力。中國食品科技界從“十五”至“十三五”,用20年時間的科學積累,支撐起行業的快速發展。正是在科技與產業逐漸對接的20年,優化了食品工業的發展環境和發展質量。相信2020年度的48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科技創新獎項目定能為食品工業帶來健康、安全、美味可口的食品。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