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發布《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報告中顯示,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89415億元,同比增長6.2%,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9.0%。在海洋經濟中,海水產品的加工和食用占了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伴隨著冷鏈物流和水產品加工設備的創新,海水產品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未來發展將進一步受益。
冷鏈物流護航新鮮品質
我國國土面積廣大,海岸線長,海水產品基地也相對較多,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相對的,海水產品養殖類別也非常多,除了基礎的魚蝦,還有海帶、貽貝、鮑魚、海參等。近幾年,國內經濟水平飛速增長,消費不斷升級,海水產品的消費市場持續擴大。將海水產品快速運送至消費終端時,冷鏈物流“功不可沒”。
海水產品是食品中運送門檻高,要求高的品類之一,物流運輸環節對其品質起到了關鍵作用。冷鏈物流是指在各類
制冷設備的幫助下,使海水產品在儲存、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都處在規定的低溫環境下,讓產品能夠全程保持新鮮。近幾年,國內食品行業對冷鏈物流的需求不斷加大,產業發展前景向好。
據某業內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食品冷鏈物流總額達6.1億元,同比增長27.08%,冷鏈總需求預計達到2.352億噸,成長空間巨大。但同時,行業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基礎設施數量偏少、溫度控制性能差、智能化水平低等成為業內企業暴露出的發展痛點。企業要想實現業績的進一步增長,還需先解決眼下的困境。
加工設備提高附加值
除了冷鏈物流的新鮮運輸,海水產品的加工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從初級加工凍魚、蝦仁、凍魚片,到精深加工的魚松、魚子醬、魚丸、魚油、海帶精粉等,海水產品的加工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據悉,全國每年有1000萬噸以上海洋魚及海洋魚邊角料可供深加工及綜合利用,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而在海水產品加工業中,相關食品機械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以及原料利用率,讓海水產品加工業逐漸走向自動化、現代化、科技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食品機械在海產品深加工領域的應用還相對有限,基本集中在魚糜制品、冷凍制品等方面的生產,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不足。
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我國海水產品加工業長期以來只重視基礎型加工的性研究,忽視營養性開發,導致水產品加工深入不足,從而影響我國水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相關制造企業不僅要加快完善去鱗、去骨、整形等基礎性機械,更要研發酶工程、脫腥脫臭等技術在海水產品加工中的應用,幫助生產企業促進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
小編結語:如今,海水產品的加工和食用已經成為完善海洋經濟全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有利于提升水產品資源的利用率,更能提高上游養殖業的抗風險能力。冷鏈物流和深加工設備的持續發展將為海水產品產業注入強勁的動力,為產品帶來更有效的品質管理。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