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乳制品企業聯合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和中國醫療保健交流促進會,以在線直播的方式發布《2020中國奶商指數報告》。報告中指出,2020年國內奶商指數達到62.7分,較上年有所提升。近幾年,國內消費不斷升級,乳制品消費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從常溫奶轉向低溫奶,從喝奶轉向“吃奶”。
常溫奶轉向低溫奶
現如今,國內牛奶種類繁多,常常讓消費者挑的眼花繚亂。但總得來說,市場上面的奶主要分為兩大類:常溫奶和低溫奶。常溫奶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在常溫底下保存的牛奶;而低溫奶則需要在低溫環境下保存。過去,常溫奶是我國液態奶市場上當仁不讓的“霸主”,但如今,低溫奶正在逐漸撬動國內液態奶市場的產品結構。
低溫奶與常溫奶儲存條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兩者的殺菌方式不同。常溫奶殺菌主要采用超高溫瞬時殺菌技術,而低溫奶則是采用了巴氏殺菌技術。巴氏殺菌的溫度在72-85℃左右,能在殺死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時完好地保存原有的營養物質和純正口感。因此,低溫奶雖然口感更好,但需要在冷藏環境中保存。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低溫鮮奶銷售額增幅為19.5%,市場滲透率達33.6%。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幾年內,低溫奶的市場占比仍將繼續提升。有業內人士表示,低溫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制品行業的近10倍,在國內冷鏈配送技術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環境下,預估該品類潛在客戶將在3000萬以上。
從喝奶轉向“吃奶”
除此之外,國內乳制品產業結構變化的另一個關鍵點就是——奶酪市場的迅速崛起。奶酪是牛奶濃縮、發酵后制成,營養價值非常高。除了在消費終端受歡迎,我國農業農村部也曾表示,要優化乳制品結構,增加易于消費者接受的奶酪、黃油等干乳制品的生產,推動由“喝奶”向“吃奶”轉變。
近年來,消費終端對于奶酪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升,2019年國內奶酪市場規模已達到65.5億元。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奶酪產品的消費并不算廣泛。據了解,我國人均奶酪消費量僅為0.1公斤/年,與荷蘭人均消費21.6公斤/年、美國人均消費15公斤/年的差距顯而易見。隨著奶酪消費觀的培育,我國奶酪市場的藍海近在眼前。
而這也將為奶酪生產設備市場帶來利好。在奶酪的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儲存罐、過濾器、
均質機、巴氏殺菌發酵罐、乳清分離槽、奶酪烘干干燥機等設備。就目前來說,我國乳制品加工機械種類較為完善,從預處理到包裝的各個環節都油設備可以選擇,性能也在日益提升,能夠滿足大部分的生產需求。
小編結語:近幾年,攝入乳制品能夠提升免疫力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乳制品被更多人納入日常膳食,帶來消費量的剛性增長。同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讓乳制品產業顯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如低溫奶市場擴大、奶酪產品的普及等等。乳制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的研究和開發也在推動新產品的開發,加速乳制品市場的成長和轉型。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