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消費者的飲食需求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餐飲市場對于營養價值高的海鮮,需求越來越大。全國各地盛產的海鮮各不相同,如何讓高質量的海鮮直達家庭餐桌,對海鮮食材供應鏈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伴隨著冷鏈物流的持續發展,海鮮食材流通鏈路有大幅升級。
近幾年,各類進口海鮮在餐飲市場上非?;鸨?,如美洲對蝦、北極甜蝦、三文魚、帝王蟹、波士頓龍蝦等等。這讓我國海鮮進口總量迅速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海鮮進口激增39%,達到1,060億元人民幣。有機構預計,未來幾年,隨著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市場對進口海鮮的需求還將有所增長。
在進口海鮮時,運輸鏈的質量保障尤為重要。其中,冷鏈物流是進口海鮮供應鏈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食品冷鏈物流是是以保證易腐食品品質為目的,以保持低溫環境為核心要求的供應鏈系統。在冷鏈物流系統運輸海鮮的過程中,分為兩種運輸形式。
一種是干運,即將水降低溫度到能使魚蝦暫停生命的溫度,然后脫水進行運輸,到達目的地之后,再將魚蝦放入正常的水中,魚蝦就會重新活過來。這類運輸形式對速度要求非常高,需要在24小時內完成運輸。另一種則是在海鮮鮮活的狀態下進行運輸,對運輸時間限制有所放寬,但運輸成本較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制冷技術發展迅速,但仍存在著“冷鏈不冷,生鮮不鮮”的難題。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對于冷鏈運輸的側重點不同。據悉,運輸速度與倉儲水平一直都是左右冷鏈物流的兩大因素。但更多的企業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提升速度,因為倉儲水平的提升需要這巨大的資金投入。
但其實,倉儲水平對于冷鏈物流的重要度也不可忽視。因此,制造企業不能只依靠運輸速度的提升,而是要致力于升級“冷庫+冷藏車”的物流模式,建立完整的冷鏈運輸體系,避免出現“斷鏈”問題。
此外,信息化覆蓋、智能化控制也是冷鏈物流的發展方向。冷鏈物流系統建設企業要促進
制冷設備的升級改造,在設備上安裝GPS定位系統、溫控系統以及倉儲、運輸、訂單等信息管理系統,讓冷鏈運輸的食品能夠實現食品的溯源追蹤,落實食品的安全責任,推進運輸鏈的精細化管理。
5月起,我國將進入為期3-4個多月的夏季伏期休漁,進口海鮮受市場利好。從事海產品進口的企業利用冷鏈運輸保障食品品質已成為趨勢,冷鏈運輸市場需求擴大的同時,也對技術層面的要求提升。建設企業要完善運輸模式,提高制冷設備的技術含量,為設備注入智能信息技術,促進運輸鏈智能化運轉。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