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酵素產業發展大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酵素行業研究報告,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酵素行業市場規模達200億元,從業企業近5000家,市場增量迅速。如今,消費者對酵素功能性的認知日益擴大,酵素食品市場也在逐漸成長。而
發酵設備的發展也將為酵素行業升級再添一把火。
在2019酵素產業發展大會上,業內人士表示,截至今年11月,我國酵素總體市場規模達200億元,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行業內相關生產企業數量近5000家,年產200噸以上酵素的生產企業超過200多家。
此外,政策的發布也為酵素產業發展帶來利好。發改委于今年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中明確在鼓勵類項目中明確提出,要促進酵素生產工藝技術開發及工業化、規范化生產。
根據《酵素產品分類導則》團體標準中的定義,酵素是以動物、植物、菌類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的產品。在酵素的生產過程中,發酵這一步驟極其重要。為了保證發酵品質,自動化發酵設備在酵素生產中的應用逐漸擴大。
發酵設備是指工業上用來進行微生物發酵的裝置。
發酵罐是市面上常見的發酵設備,其主體一般為用不銹鋼板制成的主式圓筒,其容積在1m³至數百m³,能滿足多種發酵需求。我國發酵設備的研發起步較晚,從2010年后才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發酵技術和設備性能不斷得到突破。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發酵設備相比,我國的發酵設備在發酵工藝、機械設計、
自動化控制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國外發酵設備的專業性較強,而我國大多數發酵罐雖然應用范圍廣,但設備專業性較差。換而言之,也就是發酵技術的精度不高,難以達到更好的發酵效果。
對此,相關企業要加強自身核心技術、裝備的開發能力,降低對進口技術的依賴,將行業內數量主導型發展向質量效益型發展進行轉變,從而實現產業整體由大變強。企業還可從提升原料利用率、糖酸轉化率、分離提取收率、能源利用率等層面下手,提高國產發酵設備的整體素質。
其次,還要優化產品結構,不能只抓住“應用范圍廣”這一要素,也要加強設備的專業性,增強設備精度,從而提高發酵產品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做到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進行差異化、化、個性化發展,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此外,企業在制造設備時,也要緊密結合國家的節能減排大政方針,生產耗水耗能少,排放污染低的設備。并且通話對大型化、整體化發酵系統的開發來為客戶提供涉及培養基滅菌、無菌空氣的制備、發酵過程的控制和工藝管道配制的系統工程。
現今,酵素產業已成為投資的熱門產業,發展的方向也不斷被拓寬。而作為酵素制取過程中的關鍵設備——發酵罐來說,要努力突破發展過程中核心技術的瓶頸,使其成為酵素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從而推動產業不斷向前發展。
我要評論